(四)研习第三段. 1.本段着重写什么?阐述了什么观点?学生思考后回答. 明确:写游褒禅山的心得体会.抒发自己的感想.即第一句中所说的“有叹 . 阐述“尽吾志 的观点. (1)以“于是余有叹焉 一句承上启下.“于是 的“是 什么意思?让学生在第二段中找“是 所指代的“这种情况 都包括哪些语句?--“是 说“游华山洞 .从“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到“火尚足以明也. (2)“叹 字承上文的“悔 字.领起全段启下.自然地转入议论. 2.主要写古人“往往有得 的原因:“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不是随意的.而是经过深思而悟出来的.作者以游洞为喻.自己无所得产生的懊悔.就是因为没有“求思之深 . 3.写现在一般“世人 的做法: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照应“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 “险以远.则至者少 .照应“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人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不能穷也 . 4.对比之后.重点阐述作者自己的观点: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照应“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 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5.用“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比喻人生的最高境界.但这种境界“人之所罕至 .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达到的.怎样才能达到呢?学生找出文句后回答. 作者提出了三个“不能至 :“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去掉双重否定.就是“三有 :有志.有力.有物. 6.三者关系: 那么为什么后悔?是不是自己能力不够?是不是没有相应的条件?学生思考后回答. 因为余之力尚是以入.火足以明也.却随之出.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根结在于他的意志不坚定. 作者从顺序上肯定了“志 的重要.首先要有“志 .其次要有“力 .再次要有“物 . 作者又对“志 的重要性.作进一步的强调和申述.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有“力 而无“志 .因此未达目的.这会被人讥笑.自己也会悔恨,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指出只要“尽吾志 .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 这一正一反得出结论:“尽吾志.可无悔. 照应“既其出.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7.最后.以“此余之所得也 .收束这一段议论.归结到作者思想上的收获.回应“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乌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这段议论以古人“有得 始.以自己“所得 终.前后呼应.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