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改革带来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包含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有 ①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 ②生产方式变革社会性质的变化 ③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④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读“我国中部、东北部、西部、东部四大地区之间人口流动示意图”(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下列关于各地区人口流动量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四大地区中,人口净流入量最大的是东部地区

B.在四大地区中,人口净流出量最大的是中部地区

C.在四大地区中,相互之间人口流动总量最小的是中部地区与东北地区

D.在四大地区中,相互之间人口流动总量最大的是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

2.下列关于人口流动和人口迁移带来的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对迁出地区有积极影响,对迁入地区有消极影响

B.对迁出地区有消极影响,对迁入地区有积极影响

C.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会制约城市经济发展并导致城市环境问题的产生

D.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有利于加强农村与城市各方面的交流

3.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人口迁移流量增大,流向也明显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               B.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

C.户籍管理制度的影响                   D.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查看答案和解析>>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今中外不少统治者对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十分重视,其解决的成败直接影响着农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及政权的稳固。他们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借鉴与反思。

(1)唐太宗在《贞观政要》中说:“夫治国犹如栽树,木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这段话集中反映了唐太宗的什么思想?结合史实谈谈在经济方面唐太宗是怎样实践这个思想的。

(2)在近代世界史上,法、美、日三国是如何解决土地问题的?分别给本国经济带来了什么影响?

材料二:2000年中国农村劳动力产业和空间转移的流向

2000年中国农村劳动力产业和空间转移的流向(占总量比重)

(3)简述2000年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4)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三:2009年12月27至28日,201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对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全面优化农业农村发展环境进行了深刻阐述,强调指出,做好新形势下的统筹城乡发展工作,必须深入领会和准确把握其科学内涵、目标任务、本质要求,牢牢把握加强“三农”这个根本立足点,牢牢把握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这个重要着力点,牢牢把握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这个战略着眼点,牢牢把握城乡改革联动这个关键切入点,加强领导、周密部署、精心安排、扎实推进。会议强调,明年中央指导农业农村工作的文件,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为主题,这是中央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认真研判“三农”形势,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经过慎重考虑作出的重大决策。

(5)材料三是如何体现矛盾分析法的?

材料四2005年-2009年我国某市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情况

指标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9422

10493

11759

13786

15781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2936

3255

3587

4140

4761

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

37.7

36.7

35.8

36.3

37.9

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

47.2

45.5

43.0

43.1

43.7

注:2009年某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761元,扣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8.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81元,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8.4%。按年均纯收入1196元的标准,年末农村低收入人口为4 007万人。

统计显示,2008年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4.8%,食品价格上涨12.3%。其中肉禽及其制品、油脂、鲜蛋价格均涨幅超过城乡居民收入增长。

材料五:2010年1月31日,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7个中央一号文件由新华社受权发布。这个题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的文件推出了一系列含金量高的强农惠农新政策,强力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是其最大亮点。

(6)材料四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结合材料五,请你为“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出谋划策。

查看答案和解析>>

(28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1: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见下图)地处我国沿海西南端,主要由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四市和玉林、崇左两个物流中心组成,形成“4+2”经济区。陆地国土面积4.25万平方公里,2006年末总人口1255万人(不含玉林、崇左)。

材料2:北部湾经济区三类用地平衡表

政策引导区
强制管制区
 
面积(平方公里)
 
2005年
2010年
2020年
城市地区
中心城区
396
798
1350
经济开发集中区
(0)
(76)
(100)
临海重化工业集中区
(10)
(50)
(86)
区城交通
532
800
950
发展备用
2906
2236
1534
小计
3834
3834
3834
农村地区
农村居民区
1860
1860
1012
农业地区
24121
22976
22844
小计
25981
24836
23856
生态地区
自然保护区
3819
4430
4899
水源保护区
5690
6092
6390
生态恢复区
3276
3408
3621
小计
12785
13930
14910
合计
42500
42500
42500
材料3:国家大力支持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发展,北部湾经济区的功能定位是:立足北部湾、服务“三南”(西南、华南和中南)、沟通东中西、面向东南亚,充分发挥连接多区域的重要通道、交流桥梁和合作平台作用,以开放合作促开发建设,努力建成中国一东盟开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成为带动、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和开放度高、辐射力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
材料4:改革开放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北部湾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北部湾经济区岸线较长、土地面积广阔、海产丰富,环境容量较大,是我国沿海地区规划布局新的现代化港口群、产业群和建设高质量宜居城市的重要区域。
(1)北部湾经济区所在省区所属的气候类型是           ,最典型的地貌是          ,受其影响,其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6分)
(2)试分析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经济的区位优势。(8分)
(3)根据材料2,分析北部湾经济区规划中城市、农村和生态三大类用地的结构特点及变化(6分)
(4)借鉴珠三角的经验,今后北部湾经济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8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