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感知: 诗的前四句写都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 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 字.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 对“城春 .两意相反.“国破 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 对举.对照强烈.“国破 之下继以“山河在 .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 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 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 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断 .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 啊!“家书抵万金 .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 为愁所致.“搔 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 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关于表现手法: A.触景伤怀.移情于物.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含在形象的描写中.情景交融. B.一字传神.“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破 字使人怵目惊心,“深 字令人满目凄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 “惊 体现了诗歌语言的动态美.寄托了诗人强烈的情感. 板书设计: 春望 忧国---------------思亲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