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的亲情感和责任感的目标如何实现? 案例描述: 在教学莫怀戚的散文时.我制定了这样一个学习目标:感悟散文中的亲情.于是在学生朗读全文以后.我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请找出文章中你最欣赏的语句.并说明理由.学生经过思考后找出第四自然段.理由很简单.文字优美.但静观课堂气氛.感觉比较平淡.学生似乎在配合老师完成彼此所认同的课堂教与学的任务.缺乏体验到该文章的语言之美.亲情之美.而且参与回答基本是那些比较听话.认为回答问题是天经地义的同学.对这样的现象进行反思.我认为这个教学目标是必要的.但提问的方式可以有所改变.应力求激发学生的兴趣.于是.我在另一个班级上课时换了另一种方式提问.“你和家人散步吗? “有 .几乎是全班同学满脸灿烂的回答.那么.给你留下感受又是什么?这样的提问激起了层层波澜.一瞬间.课堂上呈现出与前一课堂截然不同的热烈气氛.下面是关于场景的部分实录. 生1:我的感受最深的是:有一次和妈妈去散步.那一次我和妈妈手牵着手.不知道天气太冷.还是妈妈的慈爱.让我感到暖烘烘的.那天.妈妈给我讲了我小时候的趣事.我们很高兴.至今.我的手上还感到还有妈妈的余温. 师:你给大家描述了一幅多么温馨的画面啊! 生2:我的感受最深的是,小时候上幼儿园的时候.我简直就是一只小懒虫.每天.奶奶背着我上幼儿园.那时.我觉得奶奶的背很宽.很广.趴在奶奶的背上.我觉得特舒服.如今.我也上初中了.奶奶的背也有些驼了.我常想.奶奶的背是不是小时候背着我而驼的. 师:你真是一个懂事的孩子. 生3:我曾见过别人一家子的散步.令我感受很深.一个小男孩.他们的父母也许都是哑巴.只见小男孩走在他们的中间.他的手不停地在胸前晃动.也许是打哑语.他们的父母只是一味地笑.是那么欢乐. 师:你又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幸福的画面啊!想不到.我们的同学对散步感受如此真实.细腻.现在.我们可以驱谴我们的慧眼和灵感到文章里去散步.首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谈一谈你的感受又是什么? 学生1:孝心 学生2:亲情 学生3:温暖 学生4:敬老爱幼 的确.这样的散文内涵.由于有了散步感受的感情作铺垫.又有问题的激发.学生不再是应付老师.而是神情活跃.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自然而然地进入解决课文.研讨问题的情境之中.我又灵机一动.设计了一个问题.“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自然段读给全班同学听.并说明喜欢的理由. 学生们颇有兴趣的寻找.再纷纷而毅然的举起手. 生1:我喜欢第四自然段.因为这段是一处优美的环境描写.交代了全家人散步的美的背景.也暗示了老人对生命的向往.(接着.该生便声情并茂地读了起来.) 生2:我要补充的是.春景也有新生之意.这也说明母亲在风烛残年之时.家庭的温馨使她的生命获得了新的生机. 生3:我要选第七自然段.因为这段母亲眼中看见的景色很美.油菜花.桑树.鱼塘.表明了母亲对生命的向往. 生4,还有一个字用的好.我非常喜欢.“摸 .表现了老人疼爱孙子的感情.这个孙子可真幸福.. 生5:我喜欢第六自然段.因为.分歧的产生是全文的关键.“我 的选择举局不定.表明了我既有敬老之心.又有爱幼之心.特别是最后决定“走大路 .也看出“我 非常孝顺. 师:同学们能够对“我 的情感理解.非常了不起..同时.也可以看出我的责任重大. 生6:老师.我能否喜欢一个字?熬.因为“熬 字能够使一个老年人.得到了家人的悉心照顾.又过了一年. 师:讲得真好.能结合这篇文章来理解文中的词.达到我们这堂课的学习目标.大家课后可以进一步地探讨. 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应当如何进行?我觉得课堂设计非常重要.同样的目的.不同的课前设计.结果回怎样呢?也许我的前一堂课也会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但是.让学生感到语文学习的兴趣.以及正确理解亲情感和责任感是难以企及的.我认为.课前教学设计应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说话的机会和展现自我机会.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会焕发青春活力. 记得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而这堂课能够真正地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这堂课.我真正明白了课前教学设计也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条永远流动的河.课堂应该是有生命的.我愿永远把握这生命的脉搏.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