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是什么?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1.现代生物学已向两个方面发展,宏观研究的水平为生态系统水平,微观研究的水平为分子水平。对于分子的研究,其物质的提取和分离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是物质提取和分离的相关问题,请回答:

(一)DNA分子的提取和分离

(1)在提取菜花细胞中的DNA时,采用的是研磨法,为什么不能像用鸡血那样,用蒸馏水使其破裂?

(2)在提取实验过程中用到两种浓度的NaCl溶液,说明其作用:

①2 mol/LNaCl溶液:____________________;

②0.14 mol/L NaCl溶液:________________。

(3)在整个操作过程中,每100 mL血液中加入3 g柠檬酸钠的作用是__________。

(4)鉴定DNA所用的试剂是__________。

(二)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

(1)在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过程中:粗分离、纯化和纯度鉴定时,都会用到缓冲溶液,其作用是__________。

(2)在洗脱过程中,对洗脱液的流速要求稳定的目的是__________。

(三)不同的化学物质,其理化特性不同,提取方法也有所差异,如胡萝卜素不溶于水,易溶于__________,因此可以用__________方法进行提取。

查看答案和解析>>

1.现代生物学已向两个方面发展,宏观研究的水平为生态系统水平,微观研究的水平为分子水平。对于分子的研究,其物质的提取和分离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是物质提取和分离的相关问题,请回答:

(一)DNA分子的提取和分离

(1)在提取菜花细胞中的DNA时,采用的是研磨法,为什么不能像用鸡血那样,用蒸馏水使其破裂?

(2)在提取实验过程中用到两种浓度的NaCl溶液,说明其作用:

①2 mol/LNaCl溶液:____________________;

②0.14 mol/L NaCl溶液:________________。

(3)在整个操作过程中,每100 mL血液中加入3 g柠檬酸钠的作用是__________。

(4)鉴定DNA所用的试剂是__________。

(二)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

(1)在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过程中:粗分离、纯化和纯度鉴定时,都会用到缓冲溶液,其作用是__________。

(2)在洗脱过程中,对洗脱液的流速要求稳定的目的是__________。

(三)不同的化学物质,其理化特性不同,提取方法也有所差异,如胡萝卜素不溶于水,易溶于__________,因此可以用__________方法进行提取。

查看答案和解析>>

    在研究生物的遗传物质的过程中,人们做了很多的实验进行探究,包括著名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1)某人曾重复了该实验,步骤如下。请分析以下实验并回答问题:

A.将一部分S型细菌加热杀死。

B.制备符合要求的培养基,并分为若干组,将菌种分别接种到各组培养基上。(接种菌种见下图中文字所示)

注:,●为R型菌落。

C.将接种后的培养基放在适宜温度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菌落生长情况(见上图)。

本实验的对照组有______________。本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

(2)请利用DNA酶作试剂,选择适当的材料用具设计实验方案,验证“促进R型菌转化成S型菌的物质是DNA”,并预测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①设计方案

第一步:从S型菌中提取DNA;

第二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分别处理:

培养基编号

A

B

C

处理

第三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预测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通过你设计的实验,还能得出什么新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阅读有关生物膜结构探索历程的资料,回答相关问题:

    资料1:1985年Overton在研究各种未受精卵细胞的透性时,发现脂溶性物质容易透过细胞膜,不溶于脂质的物质透过细胞膜十分困难。

    资料2:20世纪初,科学家们第一次将细胞膜从某种细胞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它们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

    资料3:1925年科学家用丙酮从某种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细胞表面积的2倍。

    资料4:19世纪30年代初,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细胞膜不可能是单纯磷脂分子构成,再通过实验进一步发现可能还有蛋白质,于是提出在磷脂双分子层内外两侧都有蛋白质分子覆盖的假说。

    资料5: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按照“三明治”模型,科学家经过计算认为生物膜至少厚约15~20 nm。但电镜照片中,实际测得细胞膜的厚度为7~10 nm。

    资料6: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等做了一系列相关融合实验。

(1)仅通过对资料1的分析,你能对膜结构提出什么样的假说?____________________。

(2)资料2、3中要获得纯净的细胞膜,最好选择哺乳动物的哪一类细胞?____________________。试简述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资料3的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什么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

(4)资料4、5中,通过比较分析生物膜的计算厚度和实测厚度,科学家对膜结构模型提出了什么样的假说?____________________。

(5)资料6中,科学家最早是用红色荧光染料标记人细胞的膜蛋白,用绿色荧光染料标记小鼠细胞的膜蛋白,进行融合实验。刚融合时,融合细胞一半发绿色荧光,另一半发红色荧光。在37 ℃下经过40 min,两种颜色的荧光均匀分布,这一实验现象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

(6)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综合以上实验,并在新的观察和实验证据基础上,提出了大多数人所接受的_ ___________________模型。

 

查看答案和解析>>

阅读有关生物膜结构探索历程的资料,回答相关问题:
资料1:1985年Overton在研究各种未受精卵细胞的透性时,发现脂溶性物质容易透过细胞膜,不溶于脂质的物质透过细胞膜十分困难。
资料2:20世纪初,科学家们第一次将细胞膜从某种细胞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它们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
资料3:1925年科学家用丙酮从某种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细胞表面积的2倍。
资料4:19世纪30年代初,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细胞膜不可能是单纯磷脂分子构成,再通过实验进一步发现可能还有蛋白质,于是提出在磷脂双分子层内外两侧都有蛋白质分子覆盖的假说。
资料5: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按照“三明治”模型,科学家经过计算认为生物膜至少厚约15~20nm。但电镜照片中,实际测得细胞膜的厚度为7~10nm。
资料6: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等做了一系列相关融合实验。

(1)仅通过对资料1的分析,你能对膜结构提出什么样的假说?____________________。

(2)资料2、3中要获得纯净的细胞膜,最好选择哺乳动物的哪一类细胞?____________________。试简述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资料3的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什么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

(4)资料4、5中,通过比较分析生物膜的计算厚度和实测厚度,科学家对膜结构模型提出了什么样的假说?____________________。

(5)资料6中,科学家最早是用红色荧光染料标记人细胞的膜蛋白,用绿色荧光染料标记小鼠细胞的膜蛋白,进行融合实验。刚融合时,融合细胞一半发绿色荧光,另一半发红色荧光。在37℃下经过40min,两种颜色的荧光均匀分布,这一实验现象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

(6)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综合以上实验,并在新的观察和实验证据基础上,提出了大多数人所接受的____________________模型。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