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一种手法--主客体对答④⑤ ①“客 是如何闻发当时的情怀的?作者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 “客 之所以“悲 .在于触景伤怀.有感于人生短暂.眼前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这么个“一世之雄 尚且随着“大江东去 .而销声匿迹.有为者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生命短暂.有志而无为者.羡慕长江永恒.哀叹人生短暂.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思想.对于封建社会的文人士大夫来说.当他们政治失意或生活遇到挫折的时候.往往就陷入这样的苦闷与迷茫之中.虽为客语.实际反映了作者本人思想中的消极面. 通过“客曰 .由眼前的“江水 “明月 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 .揭示人生短促之“悲 .是议论,引出曾.周两人.更见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的感慨.是抒情. 写曹操不是为了说明他是英雄.重心在“而今安在哉 这句上.为了突出像他这样的又是诗人又是英雄的人物最终同归于“空虚 的忧思悲绪上,还有这一段的对比是为了写“悲 .不是为了写人生短暂. ②结合全文.应如何认识文中的“主 与“客 ? “主 “客 实为一体.抑客而扬主分别反映了作者内心的消极和积极的心态. 元丰五年七月十六日苏轼的泛舟夜游具有纪实性.同游之“客 确有其人.就是道士杨世昌.杨世昌.字子京.蜀中绵竹武都山道士.杨道士善画山水.长于音乐.通晓天文历算.懂得医药酿酒.是年五月自川入鄂.这位多才多艺的方外之人留居黄州交游苏轼.至次年五月始离去.苏轼:“十月十五日与杨道士泛舟赤壁.饮醉.夜半有一鹤来.掠余舟而西.不知其为何也. 此明确记载中之同游者为杨道士.则七月十六日同游者亦应为此人.杨道士善吹箫.“识音律.洞萧入手清且哀 (苏轼).“客有吹洞箫者 .与此记载亦相吻合.但核心内容所记之“主客问答 .却不宜将“客 之言理解成杨道士言语.“客 引曹孟德诗.议人生之失意.“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借水月消解人生之苦闷.从清风明月中求解脱.为赋体习用之“拟客发议 手法.这里的“主客 .实际上都是苏轼自己.“客 之疑问和“主 之超旷.是苏轼思想矛盾的表现.故赋中抒情议论之文字.又不必将“客 坐实为杨道士. ③一般的人.在忧患于人生短促和虚空时.他是怎么做? 喝酒.及时行乐.像曹操中说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这是古人解救自我的好方法.李白在感叹“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 以后.不是接着说:“浮生如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另一位唐代诗人韦庄也说过:“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 . 但苏轼不用此法.他认为举杯消愁只有愁更愁.俗话说“心病还要心药医 .欲求精神苦闷的真正解脱.只有求之于自身在哲学上的“解脱 .所以虽然他借客之口表达了自己的悲情.但醉翁之意并不在宣扬这种悲观的论调.而是沿用赋家“抑客伸主 的方法.力求阐明万物变与不变的道理.超脱于无益的悲观.凭仗哲学武器.他的精神世界也就随之而转出了一个更新的境界.因此文中的“悲 与豪放风格并不矛盾. 【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