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1)判断G河自N点至M点流经地区的地形类型.并说明判断的理由. (2)说明G 河水量丰富的原因. (3)指出G河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并加以分析. [解析]本题以区域为背景.考查学生读图能力.分析判断能力.以及对刚果河及其周围地区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刚果河是非洲的一条重要的河流.它对周围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考查学生对五种基本地形的理解.以及从图中提取有用信息和语言表述能力.该地为刚果盆地.故为盆地地形.可以从等高线分布.河流水系特征等方面判读. (2)根据经纬度确定赤道低压带的影响,支流多.汇水量大的水系特征也是重要原因. (3)河口三角洲时泥沙沉积的产物.故思考时应该从河流含沙量.沿途沉积状况和河口沉积状况入手思考.河流流经热带雨林地区.含沙量小,沿途流经地势较低的盆地.沉积较多,入海口处地形起伏.河流落差大.流速快.泥沙不易沉积. [答案]水系或河流分布状况判断.该地形区北.东.南三面高,再从等高线判断.该地形区为盆地. (2)领域位于赤道地区.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降水丰富,流域大部分为盆地.支流多.集水面积广. (3)①入海口附近.泥沙不易沉积.因为地形高差大.河流落差大.流速大.②入海泥沙量较少.因为G河在M点以上多流于盆地中.流速较小.易于泥沙沉积,且从纬度位置和地形看.流域内热带雨林广布.水土流失较轻.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Ⅰ),文综,36)

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1)判断G河自N点至M点流经地区的地形类型,并说明判断的理由。

(2)说明G 河水量丰富的原因。

(3)指出G河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并加以分析。

查看答案和解析>>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Ⅰ),文综,36)
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1)判断G河自N点至M点流经地区的地形类型,并说明判断的理由。
(2)说明G 河水量丰富的原因。
(3)指出G河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并加以分析。

查看答案和解析>>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灾区卷,文综,39-(3)(4))

阅读分析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黄河源出巴颜喀拉山,于山东垦利县境入海。其干流全长5464千米,流域面积75平方千米。黄河养育着中华民族,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材料一

黄河是中国历史上决口、改道最多的河流。春秋以前,黄河下游流经河北平原入海,河道无所约束,漫流改徙无定,时常多股河道并存。战国时期,黄河下游两岸筑堤,河道逐渐固定。由于中游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河水浊重,号为一石水而六斗泥”。汉文帝时黄河下游出现大规模决口。东汉初年,王景治河,随地势高低,截弯取直,修筑堤防,开辟了一条新的河道。其后,北方游牧民族人居黄河中游,大片土地由耕转牧,水土流失相对减缓。至唐末,800年间黄河下游河道相对稳定。

北宋初年,随着黄河下游河道逐渐淤高,出现悬河,“高民屋殆逾丈”。1128年,宋东京留守杜充为阻止金兵南下,于李固渡扒开河堤。黄河决口,东经豫东北、鲁西南地区,汇为入淮。此后七百多年间,黄河不再进入河北平原,夺淮入海,多次决口、改道,改变了黄淮平原的原有水系。水患遍及黄淮平原,洪水吞没大片土地,夺去千百万人的生命和财产。洪水过后形成的许多沙丘和沙坡,吞噬大量农田、房屋,淤没城市,淤塞运河,阻塞交通。明清时期,黄淮平原“农业生产日趋衰落,成为全国贫困地区之一”。

——摘编自邹逸磷《中国历史地理概论》

(1)据《河防一览》记载,黄河平时“沙居其六”,伏汛时“水居其二”,试说明原因。

(2)自开封以下的黄河河段向东北流入渤海,与南下夺淮入海相比会新增一种水患。指出该水患的名称并说明其发生的季节与原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