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习第一节 ①重点字词 Ⅰ一词多义 (1)如 A.纵一苇之所如 (往) B.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C.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D.如期完成 (2)属 A.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B.属予作文以记之 C.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D.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 E.举匏樽以相属 F.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类) Ⅱ通假字 (1)举酒属客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Ⅲ特殊句式 (1)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内容分析本段的层次怎样划分? 明确: 可分三层. 第一层.第一句.点明时间.人物.地点.这是写赋的笔法.如一首诗歌前的小序. 第二层.第二.三句.前句写景.后句叙事.是月出之前的情况. 第三层.第五—七句.先写景后叙事.是月出之后的情况. 2.本段展示了一个怎样的境界? 明确:本段展示了一个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 然物外的境界. 第一段.写了苏轼游历赤壁的时间.地点.并写了赤壁的山光水色. 时间: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地点:苏子与客泛舟于赤壁之下. 景:风——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月——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露——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舟——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苏轼这寥寥几笔.就写出了长江赤壁风月露舟的绚丽景色.请同学们边读边体会作者的豪迈雄浑的气魄.简洁明快的文笔.朗朗上口的节奏. ③诵读指导:要求读出停顿.延长.掌握其中的节奏.注意:叙述的句子——平缓,描写的句子——注意意境.在整体感受的基础上进行诵读,抒情的句子——注意作者要表达的情感.要读出这种情感来. 例如:下列句子诵读时哪些地方需要延长?请同学找出来. 明确:“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这两句话.是意境的基础.与下文一致的语气应该是平静的.)“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诵读.体会延长的作用.感受欣赏美景后的兴奋.)“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诵读时.应体会延长所表现出的壮阔激荡的情感.) ④从诵读中导出作者的思想情感. 可以边诵读.边体会内容.边酝酿感情.例如: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月亮从东山后面露出了脸.到斗宿和牛宿之间就徘徊不前了.一“出 .一“徘徊 .写得多么生动形象!月亮就好像是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行动迟缓.常常在那里驻足.俯瞰人间. 纵一叶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一个“纵 把一叶扁舟在长江上顺流而下.自由自在地随江势漂流的情景描绘得生动.逼真.同时也写出了作者在船上随江而行的激动心情——小船呀.小船.你就像我那久被压抑的心.在这大江里终于得到了解放.你随意前行.爱怎么漂就怎么漂吧!同样.那个“凌 字用得也是非常巧妙的.它既是客观的描述.写出了小船在万顷无边的水面上腾越前进.也写出了作者当时的主观心情:现实生活中的苦恼和烦闷都让它见鬼去吧.我的小舟凌空飞翔.我的心情是激越壮美的. 在导读中.仔细理解作者此时的主观感情色彩.诵读时可用重读或延长读音等方法加以突出. 【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