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段的感情色彩如何? 明确:以喜悦为主. (2)学习第2节 ①重点字词 Ⅰ词类活用 (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Ⅱ特殊句式 (1)客有吹洞箫者 ②教师引导:如此幽美的自然环境中.作者的心情如何?请在此段找一个词概括. 作者写了饮酒放歌之乐后.接着写谁?箫声如何?请找四个词概括.并分别组词.明确:哀怨.思慕.啜泣.倾诉 歌是欢乐的.而箫声却如此悲愁.此处有一个问题.从行文看.“主乐客悲 是明显的.而正文前的提示却说作者“力求排遣苦闷 .这个矛盾应该怎样解决?请大家认真思考之后讨论.用简洁的语句表达出来.假如有难度.可结合提示中“作者运用主客问答这一赋的传统手法 这一句话思考.最后.引导学生认识到客的苦闷就是苏子的苦闷.问答的过程其实就是苏轼自身思考.排遣的过程. 就在此处.作者的心情由乐转悲了. ③诵读提示 第2节.注意这个乐极生悲的转折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一位客人吹起洞箫.悲戚的箫声使大家“乐甚 的心情陡转.一下跌落到情绪的低谷.都随着箫声悲伤.痛苦.诵读时.注意三个阶段:第一.读“乐甚 句.语速要快一些.这样可以表达快乐的心情.第二.“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句.语速可以逐渐放慢.情绪由快乐转为平静.将这句话作为下文“生悲 的过渡.第三.读吹箫客人倚歌和之.传出悲凉曲调时.语速要放得更慢.并且要注重重读的字.如“可读成“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 ④其实.作者的心情变化不仅仅体现在本文中.而是贯穿在被贬到黄州后的所有作品中.我们来共同感受一下.投影两词:和. 卜算子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①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②.时见幽人独往来③.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④.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⑤. [注]①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于元丰三年二月到达.初寓居定慧院.五月迁临皋亭.本词当作于这期间.定慧院:一作“定 惠院 .在黄冈东南. ②漏断:指夜深.古代用壶滴漏计算时刻. ③幽人:兼有幽居之人与幽囚之人的意思.此当为苏轼自指. ④省:觉察.理解. ⑤宋黄庭坚评本词云:“语意高妙. 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 词中表现作者寂寞孤高的心情.或以为隐射刺时之作.如清张惠方言载:“鲖阳居士云:缺月. 刺微明也. 漏断.暗时也.幽人.不得志也.独往来.无助也.惊鸿.贤人不安也.回头.爱君不忘也.无人省.君不察也.`拣尽寒枝不肯栖’.不偷安于高位也.`寂寞沙洲冷’.非所安也. 按这是清常州词派所谓“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 (谭献)读词方法的先导.其体会发挥.已超出原作本意了. 定风波①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②.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③.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④.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潇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⑤. [注]①元丰五年在黄州作.②沙河:苏轼:“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余将买田其间. ③芒鞋:草鞋.④料峭:形容春天的微寒.⑤潇洒:指风雨.近人郑文焯:“此足微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琢句亦瘦逸.能道眼前景.以曲笔直写胸臆.倚声能事尽之矣. 教师简述如下:第一首词作于公元1080年初贬黄州之时.写出了苏轼经历人生重大打击后孤苦凄凉而又惊魂未定的感觉.与本文表达的感情是截然不同的.第二首词写于公元1082年三月.此时的苏轼已经能够坦然面对甚至享受人生的风雨了.最后一句最能概括全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而这些情感变化合在一起恰好说明了苏轼抒写的是自己的真性情.苏轼的人生是真实的人生.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