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高经济收人.当地政府利用自身优势延长了产业链.据图分析该地最不适宜发展的工业部门是 A.乳制品加工工业 B.生物能源工业 C.造纸工业 D. 有色金属冶炼工业 第 Ⅱ 卷 ( 非选择题共 160 分 .地理部分56分) 非选择题.本大题地理共 2 小题 .共 56分.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45年10月,(国民政府)行政院颁布命令,决定当年在东北、华北、华中和华南地区减免田赋并实行二五减租……结果“田赋虽免,租之减否,无人过问,蒙其利者徒有地主”。据官方对9个省的调查,有8个省基本未实行,如湖南“实行减租者殆无一人,即该省关于推行减租办法尚未拟订,致全省农民期望政府施行保障佃农减低租额甚为迫切”。……

    (1947年)中共中央工委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召开了有各根据地代表参加的全国土地会议,讨论土改的政策方法等问题……在进行土改较早、较彻底的山东,据渤海地区对人均占有三地情况的调查,土改前贫雇农1.5亩,富农9亩,地主24亩,土改后贫雇农3.88亩,富农3.9亩,地主2.8亩……据统计,内战期间山东根据地共有96万人参军,此外还有民兵71万人,前后动员民工担任运输等任务者超过1000万人。

    ——汪朝光《中国近代通史·第十卷(中国命运的决战)》

   (1)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的农村政策都进行了调整。据材料一指出国共两党各自制定的基本土地政策及其施行的结果,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国共双方产生的不同影响。

 材料二  1956年实现农业集体化以来,到1978年的20多年中,中国人均粮食产量始终在300公斤上下徘徊。1984年,中国人均粮食产量达到近400公斤,走上了一个新台阶。

——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第三卷)

   (2)结合人民公社体制的主要弊端,分析材料二所说“人均粮食产量始终在300公斤上下徘徊”的原因。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粮食生产实现重大突破的转机是什么?

    材料三

      (3)据图1分析我国粮食消费的变化趋势及原因。

      (4)切实保护耕地是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据图2分析我国耕地面积变化的趋势及原因。

   (5)珠江三角洲和太湖平原原来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但近年来在全国的地位明显下降,试分析原因。

材料四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有关数据表

   (6)据此,有同学得出结论:“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农业的地位逐步下降”。请你结合图表信息,运用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加以评析。

   材料五  几年来,我国农业生产受自然灾害,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快,农产品价格偏低等因素的影响,粮食求大于供的局面没有根本改观,2007年粮食价格比上年上涨6.3%。同年12月,国际大米、大豆、玉米、小麦等价格分别比同期上涨83.7%、74.0%、12.7%、13.3%,几乎所有国家都难逃这一轮粮食涨价风潮,居高不下的粮价甚至成为威胁发展中国家稳定的因素,有些国家采取提高税收的政策限制粮食出口。

   (7)从经济学的角度谈谈,面对这种局势,我国应如何提高应对能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阅读下述材料,回答1~2题。

陕西省定边县有一位农民叫石光银,十几年前,他与同村的几个农民合股并和当地政府签定了沙荒地的承包合同。十几年中,他吃、住都在沙荒地里,经过多次的复种,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劳辍,终于使一片荒漠变成了一片林地,正当他满怀喜悦,准备砍伐收获时,国家的政策有变,将他承包的林地划为国家的生态林:一棵树也不能砍,不仅不能使价值几百万的树林变成现钱,而且还欠了一大笔债。别人纷纷要求退股只有他依然坚持他的绿化事业,有人说他傻,他说:我傻不傻只有后人知道。

1.石光银所说的“傻”或“不傻”在这里实际上是指

[  ]

A.一个人的身体素质

B.一个人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

C.精神的是否正常

D.一个人从事经营活动的成功或失败

2.石光银的事例说明,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  ]

A.会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更加盲目

B.会使人们只注重经济建设,而不注重环境保护

C.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没有直接关系

D.是实现环境保护的根本途径

查看答案和解析>>

图为某地循环经济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下列地区中,最适宜推广该循环经济模式的省区为


  1. A.
    广东省
  2. B.
    黑龙江省
  3. C.
    江苏省
  4. D.
    河南省

2.为提高经济收人,当地政府利用自身优势延长了产业链,据图分析该地最不适宜发展的工业部门是


  1. A.
    乳制品加工工业
  2. B.
    生物能源工业
  3. C.
    造纸工业
  4. D.
    有色金属冶炼工业

查看答案和解析>>

图为某地循环经济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下列地区中,最适宜推广该循环经济模式的省区为

A.广东省   B. 黑龙江省    C.江苏省    D. 河南省

2.为提高经济收人,当地政府利用自身优势延长了产业链,据图分析该地最不适宜发展的工业部门是

A.乳制品加工工业       B.生物能源工业      C.造纸工业   D. 有色金属冶炼工业

 

查看答案和解析>>

材料一  中国历史上先后有七个地区被称为“天府”或“天府之国”。它们是关中平原、四川盆地、华北北部、江南地区、闽中地区、太原周围及沈阳一带。古人对“天府”的评价标准是气候环境好,宜居,人口稠密;土壤肥沃,物产丰富;自然灾害少,旱涝保收;少发战争,经济持续稳定,有成为政治中心的条件。

材料二  2008年第1期《中国国家地理》提出“新天府”这一名词。“新天府”的评价标准是自然条件好,物产丰富;生态环境保持良好,发展具有可持续性,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居民衣食无忧,安居乐业,幸福感较高,具有一定规模的地貌上相对独立统一的区域。

材料三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从历史上的“天府”到“新天府”评价标准的变化反映了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新旧“天府”各自对应的人地关系思想是什么?

(2)图中A处表示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是      。图示区域被列为“新天府”的首选地区,分析其优越的自然条件。

(3)以北京为中心的华北北部是历史上的“天府”之地,但并不在31个“新天府”的侯选地之列,故与“新天府”无缘。从人口、城市分布、经济规模角度分析其原因。

材料四   《明会要》卷五十载:万历六年(1578年)四川省有“户二十六万二千六百九十四,口三百一十万二千七十三”。到了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减至“一万八千零九十丁”。

(《四川道志》)

四川省的总人口在1958-1961年间连续4年负增长,净减人口达6218349人,相当于该省1960年人口的93.94%。而从1950年到1957年,四川人口每年平均增加168万人。

(金辉《三年自然灾害备忘录》)

(4)根据材料可以看出,清初和1958-1961年,是四川人口急剧减少的两个时期,这其中的原因各是什么?

(5)抗战初期,川军英勇作战,配合友军取得了正面战场上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请写出此次战役的名称和最高指挥官的姓名。

(6)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西南地区交通运输业取得了哪些成就?

材料五   《中国国家地理》组织的“圈点新天府”活动,是一次旗帜鲜明的生态选美,旨在倡导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倡导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和谐相处,呼吁发展的适度与可持续,呼吁健康的生活方式。

(7)运用哲学知识,说明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辩证依据。

(8)工业反哺农业是促进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和谐相处的重要表现。从经济学角度看,我国现阶段已经具备了哪些工业反哺农业的条件和能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