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迁移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国家政策.自然灾害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的历史时期.因素不同.进而导致人口迁移的方向.特点及目的存在差异.具体分析如下: [例题](2010·泉州七中高三上学期月考)18.与20世纪50年与80年代中期相比.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国内人口流动主要表现为( ) ①自发性人口迁移.流动的规模较大 ②向西部地区迁移.流动的规模较大 ③务工.经商成为人口迁移与流动的主要动力 ④民工流动的人数已大大减少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感悟高考真题]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人口迁移是中外历史上一个普通存在的现象,它与一个时期的经济政治状况密切相关。回答以下3题。

1.改革开放后,中国大批学生到欧美留学,以及国内大量民工涌向我国东南沿海大城市,两者的共同之处是:                    

A.都是政策性移民,具有自发的性质

B.交通和通信的发展是最重要的拉动因素

C.地区自然条件相差很大、环境质量不同是决定性因素

D.都是追求自身职业更好的发展,谋求更高的生活水平

2.当前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倾向是:

A.东部沿海人口迁往西部内陆建设西部

B.农村剩余劳力迁入城镇

C.三峡库区人口迁往南部山区

D.长江流域人口迁往黄河中上游地区

3.人口迁移导致人口在地域分布上的变化,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也会使人口在产业部门间的分布发生变化。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实现工业化的关键时期。大量的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的途径主要是:

①推进小城镇建设                   ②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  

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   ④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

A.①②④          B.①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人口迁移和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现象。下图为2001年我国流动人口情况。读图完成问题。

【小题1】2001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向是

A.从人口稠密地区流向地广人稀地区B.从城市流向农村
C.从经济发达地区流向经济欠发达地区D.从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地区
【小题2】近来珠江三角洲地区一些企业出现“民工荒”,加上美元贬值、油价攀升等因素导致生产成本大幅提高,一些纺织服装企业面临破产。从长远看,这些企业的出路在于
A.提高民工的工资水平B.吸纳海外移民
C.搬迁工厂,进行产业转移D.加大科技投入,进行产业升级

查看答案和解析>>

人口迁移和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现象。下图为2001年我国流动人口情况。读图完成问题。

1.2001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向是

A.从人口稠密地区流向地广人稀地区          B.从城市流向农村

C.从经济发达地区流向经济欠发达地区        D.从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地区

2.近来珠江三角洲地区一些企业出现“民工荒”,加上美元贬值、油价攀升等因素导致生产成本大幅提高,一些纺织服装企业面临破产。从长远看,这些企业的出路在于

A.提高民工的工资水平                 B.吸纳海外移民

C.搬迁工厂,进行产业转移             D.加大科技投入,进行产业升级

 

查看答案和解析>>

人口迁移和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现象。下图为2001年我国流动人口情况。读图完成。

1.2001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向是

A.从人口稠密地区流向地广人稀地区          B.从城市流向农村

C.从经济发达地区流向经济欠发达地区        D.从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地区

2.近来珠江三角洲地区一些企业出现“民工荒”,加上美元贬值、油价攀升等因素导致生产成本大幅提高,一些纺织服装企业面临破产。从长远看,这些企业的出路在于

A.提高民工的工资水平                 B.吸纳海外移民

C.搬迁工厂,进行产业转移             D.加大科技投入,进行产业升级

 

 

查看答案和解析>>

人口迁移和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现象。下图为2001年我国流动人口情况。读图完成。

2001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向是

A.从人口稠密地区流向地广人稀地区          B.从城市流向农村

C.从经济发达地区流向经济欠发达地区        D.从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地区

近来珠江三角洲地区一些企业出现“民工荒”,加上美元贬值、油价攀升等因素导致生产成本大幅提高,一些纺织服装企业面临破产。从长远看,这些企业的出路在于

A.提高民工的工资水平                 B.吸纳海外移民

C.搬迁工厂,进行产业转移             D.加大科技投入,进行产业升级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