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完成3--4题. 3.关于四个城市人口变动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甲城市的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B.乙城市一直是人口净迁出区 C.丙城市由净迁出区转为净迁入区 D.丁城市的人口增长速度减慢 4.下列省区中.最符合丁所反映的人口变动情况的是( ) A.四川 B.贵州 C.安徽 D.浙江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河流是“大地动脉”,人类与之息息相关。读相关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原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南京、杭州等16个城市。2008年9月,长三角地区扩容为苏浙沪两省一市。

材料三:

1、图一所示河流注入          海,图二所示河流注入            洋。

2、长江流域和亚马孙河流域地势的共同特点是                                   

3、长江和亚马孙河水系分布的共同特征是                                       

4、长江和亚马孙河比较,流量较大的是         ,主要原因是                         径流量季节变化较大的是      ,主要原因是                                        水能资源较丰富的是          ;航运条件较好的是                                运输量较大的是         ,主要原因是                                    

5、亚马孙河流域森林资源丰富,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遭严重破坏,其根本原因是    

A.当地的人口增长和贫困              B.发达国家的过度需求

C.国家的移民亚马孙平原政策          D.该国的亚马孙流域大规模开发计划

6、面对当前的严峻形势,首先应当          

A.保护      B.开发     C.保护的同时加以开发     D.开发的同时进行保护

7、世界经济博览会有“经济奥运会”之称。筹办中的上海世博会,推动着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上海成为长三角地区核心城市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是                              

8、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催生的国内三大旅游线,是指“东方快车之旅”、“文化之旅”、“邮轮旅游”。“东方快车之旅”依托了泛长三角地区相对完善的铁路网络,为了进一步加强长三角地区内的交通联系,现正在建设中的与A线平行的是           铁路;“文化之旅”将沿京杭大运河打通中国旅游的大动脉,长三角地区属于            文化区; “

邮轮旅游”将考虑以上海为邮轮母港,游客可乘邮轮到达图四中甲、乙两港,甲是             港,乙是      港。

9、试分析长三角地区范围由原来的十六市调整为两省一市带来的积极意义。

 

查看答案和解析>>

城市是人类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焦点和核心。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左图中反映,1990年前城市化水平最低的国家是____________(国家名称),日本人均GDP超出德
         国时,城市化人口比重达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右图反映德国产业人口变化的是哪一曲线____,说出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左图中反映的城市化与人均GDP的关系是(单项选择)
                                                                                                                                                        [     ]
        A、不同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水平相互影响的程度不同
        B、某阶段人均GDP水平与城市化水平呈负相关
        C、城市化发展是提高人均GDP水平的主要动力
        D、人均GDP水平越高,城市化发展速度越快
(4)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图中四个国家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平均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是______。
(5)在我国人口城市化与经济城市化的进程中,尤其应该关注哪个产业的发展?说明其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中国和印度都是发展中国家,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各方面都有相似之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多项选择)
                                                                                                                                                       [     ] 
        A、两国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B、两国是世界第一、第二人口大国,都是以黄种人为主
        C、两国都是农业大国,稻米产量居世界前两位
        D、两国第一大城市都是港口城市,且都位于东海岸
(7)日本和德国都是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但经济、城市、人口分布特点差异明显,读图简述两国经
         济、城市、人口分布特点及成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根据相关资料,完成以下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1811年英国人口1020万人,1911年达到了4200万人;2004年欧盟扩大后,英国对新成员实行门户开放政策,截至2005年7月英国人口达到6020万人,比上一年增长了37.5万人,2005年是自1962年以来人口增长最快的一年。

材料三:欧洲四地各月气温与降水分配示意图。

   (1)读图并分析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①图中A河流经世界著名的          工业区,这里出产的       矿为工业生产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和能源;该河入海的B国地势       ,修建的          工程享誉全球。

②图中C海域盐度低的原因:

气候方面:                                                            

                                                                            

其它方面:                                                             

③根据材料二,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英国两次人口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

第一次                                                               

                                                                    

              第二次                                                             

④结合材料三,分析欧洲西部地区河流与东部地区河流水文特征的差异及其原因。

河流

水文特征

形成原因

西部

东部

       材料四:……而始于16世纪的圈地运动则持续了3个世纪,它在18世纪后期和19世纪初叶达到最高潮。自耕农不得不时常出卖劳动力,因为对公地和荒地的圈占使他们失去了其放牧的土地,并且也得不到燃料。早期的圈地是由羊毛价格上涨促成的,因此土地多半被用于放牧。其后,为迅速扩展的城市生产粮食变得更为重要,因此人们又开始在被圈占的土地上用新的、有效的方法耕种粮食。

在1714年至1820年间共有超过600万英亩的英国土地被圈占。这一事实意味着严重的迁居问题,它给底层人们带来了深重的苦难。贫穷的农民失去了部分甚至全部土地,被迫租种土地或打散工,否则他们就不得不去城里找工作。英国自耕农被大批大批地逐出家园这一现象使得关心社会的个别人极为恐惧,他们站出来直言不讳地反对。……的确,别的欧洲国家也发生过圈地运动,但其程度却要轻得多。例如在法国,法国大革命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土地,以至于加深了他们对故乡的依恋,使得他们不愿意收拾行李背井离乡。

——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

   (2)英国圈地运动为什么“在18世纪后期和19世纪初叶达到最高潮?”根据材料指出英国圈地用途由放牧转变为种粮的主要原因。

   (3)英法两国农民的“迁居”和“安居”,对英法两国的经济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五:西欧诸国经济的发展为其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奠定了物质基础。但是,经济因素不是决定社会保障制度的唯一因素,19世纪80年代,德国创立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时候,并不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但是,恰恰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创建,缓解了国内的劳资矛盾,促进了德国的发展,使它成为世界上强大的国家。英国的福利国家创建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也带来了二战后英国的黄金发展时期。在1950—1960年之间,西欧形成了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为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一个有益的机制。我国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健全惠及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工作中,应当学习和借鉴上述经验。

   (4)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结合材料谈谈你对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之间关系的认识。

    (5)我国建立健全惠及全体人民的社会保障机制有什么经济、政治意义?

查看答案和解析>>

城市是人类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焦点和核心。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左图中反映,1990年前城市化水平最低的国家是_________(国家名称),日本人均GDP超出德国时,城市化人口比重达______________。
(2)右图反映德国产业人口变化的是哪一曲线______,说出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左图中反映的城市化与人均GDP的关系是______。(单项选择)A、不同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水平相互影响的程度不同B、某阶段人均GDP水平与城市化水平呈负相关C、城市化发展是提高人均GDP水平的主要动力D、人均GDP水平越高,城市化发展速度越快
(4)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图中四个国家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平均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是____。
(5)在我国人口城市化与经济城市化的进程中,尤其应该关注哪个产业的发展?说明其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中国和印度都是发展中国家,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方面都有相似之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_。(多项选择)A、两国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B、两国是世界第一、第二人口大国,都是以黄种人为主C、两国都是农业大国,稻米产量居世界前两位D、两国第一大城市都是港口城市,且都位于东海岸
(7)日本和德国都是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但经济、城市、人口分布特点差异明显,读图简述两国经济、城市、人口分布特点及成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30年改革开放波澜壮阔,30年中华大地沧桑巨变。

    材料一  上世纪80年代,年广九创办“安徽芜湖傻子瓜子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被称为发家致富的楷模;1981年至1984年,年广九的雇工由3人发展到103人,仅1984年就纳税30多万元。这期间他依靠灵活的经营手段,将产品迅速打进北京、上海、南京等大城市.年广九成为中国最早的百万富翁之一。这时“资本家复辟”、“剥削”等帽子也都戴到了年广九的头上,有人提出要“办”年广九。安徽省芜湖市检察院也正式对年广九提起公诉。

(1)从材料看,上世纪80年代,私营企业面临什么问题后来是怎样解决的?

材料二  新华网南京2008年10月9日电中国农民的角色定位出现历史性变化。从“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农民专业合作社,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单调生活到“农工商”全面发展“走出国门”,30年来,中国农民经历了几千年来发展变化最快的“改革开放”洗礼,生存方式有了更多的选择。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工业化的推进和城镇化的提速.现在已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活跃在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领域.农民的角色定位历史性的变化成为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

   (2)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出现了哪些变化?

材料三  中国各区域工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变化图(左图)与中国工业制成品净出口比较优势变化图(右图)。

  (3)试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布局类型并简要说明原因。

  (4)试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发展的区域差异并简要说明原因。

    材料四  土地制度是农村的基础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管理制度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由于家庭承包经营的生产专业化、市场化、机械化水平都比较低,制约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如今,安徽风阳小岗村大胆尝试在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的前提下,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又让农民找到了一条向全面小康迈进之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

   (5)结合上述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我国农业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的意义。

    材料五  从1978年到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45亿元增长到24.95万亿元,平均实际增长9.8%,是同期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的3倍多,我国经济总量上升为世界第四。从1978年到2007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提高到21737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三位。外汇储备达到1.5万亿美元左右,成为世界上拥有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从1978年到2007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增加到13786元,实际增长6.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则由134元增加到4140元,实际增长6.3倍;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1400多万。(摘自胡锦涛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6)我国取得上述成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个根本原因体现的主要的唯物辩证法道理是什么?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