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在你的心里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朗读课文.并结合(P118)和刚才介绍的相关资料.发挥自己的想象.口头作文:. 提示:是20世纪中国最出色的一首别离诗.犹如一首轻柔优美的小夜曲.诗人的自由天性.潇洒飘逸的风格与康桥宁静优美的自然风景融会成了别具一格诗境之美. 范例:徐志摩曾在中说:“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世界上最秀丽的一条水. 弯弯曲曲的清澈见底的河水.河水里飘着长长的青草.两岸四季长青的绿茵茵的草坪.斜依在桥的两端的棵棵垂柳.矗立于岸边的宏伟的教堂.庄严秀丽的各学院的建筑群--徐志摩非常喜欢这个地方.为这优雅.秀丽.宁静.和谐的大自然所陶醉.清晨.或傍晚.他常常在织锦一般的草地上读书.有时俯身观看康河里的流水.有时仰头眺望天上的行云.有时撑一只长篙在康河里划船.有时则在夕阳西下的晚景里.骑上一辆自行车.独自去追赶天边阔大的太阳--康河以她独有的灵性滋润着徐志摩.徐志摩在回忆康桥时曾说:“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康桥创造了一个充满性灵的诗人. §四 分析鉴赏 第一节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这一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诗人以“轻轻的 告别突出了“宁静 的基调.短短的四句诗映照出了一个非常宁静的夕阳晚照的黄昏.做出了一个非常宁静的做别姿态.诗人曾说:“那四五月间最渐缓最艳丽的黄昏.那才真是寸寸黄金.在康河边上过一个黄昏是一服灵魂的补剂啊! 诗的开头有意连用的三个“轻轻的 .一下子就突出地表现了自己对康河的爱和依依惜别的情感.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轻轻的来.轻轻的走.又轻轻的告别.即使那挥手的招呼.也没有一点点喧哗.来打破康河的宁静之美.给人一种宁静和谐的意境.这也正是康河给诗人最美丽的印象. 第2节至第6节.通过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集中描写了康河的美丽与宁静.抒发了自己对康河的依恋和柔情. 第二-四节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作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彩虹似的梦. 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 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 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 .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 .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 .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更是诗人无拘无束的生命追求与美的精神的吐露和象征. “招摇 :常含贬义.常与“过市 连用,另有“逍遥 一义.用“逍遥 写水草.显现出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情态.这种“自在逍遥 的安闲.本是写人之词.用来写水草.又更显生动.形象. “油油的 “招摇 :“油油 是光润的样子.水流的样子.和悦的样子.用它修饰“招摇 .不但增强了水草的自在感.而且还使我们想起了水草得以“招摇 的河水:微风轻拂.水波轻涌.水质清澈.那些像涂了凝脂的水草在水中随微波来回轻摆.自在安闲.这是怎样一幅美景啊!而这美景全赖诗人的“招摇 .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据此.我们就可以理解作者后面所说的这句诗深刻的含义和诗人强烈的情感体验. 说:“情者.文之经. 徐志摩选择这样的词语.创造这样的意境.全是为情驱使.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初到伦敦.康桥平静.闲适的环境景物特征逗起的诗人久寻而不得的逍遥自在的情绪.他发现“康桥世界 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 .这在徐志摩中已初露端睨.而在第二次到剑桥后.诗人的散文中.这种感情表达的更为清晰.鲜明——“我那时有的是闲暇.有的是自由.有的是绝对单纯的机会.说也奇怪.竟象是第一次.我辩认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 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现的那份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心向往之的境界.由此而生出“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在这首诗中.他与大自然似乎有一种本能的感应和认同.与大自然达成和谐.如“我 与“西天的云彩 的感情交流.感觉到“金柳 具有“新娘 的魅力.“我 想化入康河柔波之中.作“一条水草 的体验等. “金柳 :柳树是中国传统诗词中离别的象征.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斯.雨雪霏霏. 第五-六节 “寻梦, 撑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烂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第5.6节.诗人接着梦的出现.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抒写梦的追寻与离别的静默.借 用“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只长篙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 .“夏 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三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 折!康桥的美景挑逗起诗人想在康河里“寻梦 “放歌 的强烈冲动.但在青草更青处.诗人 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的狂态终未成就——因为康河太美丽了.夜色.星光.水草.金柳. 深潭里的清泉.彩虹揉成的梦--宁静而和谐.诗人仿佛在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生怕 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轻柔的叹息般的旋律与依依别情离绪完美地统一在了一起.而此时 此刻的静默与无言.正是一曲深情的别离歌.是对康桥最美的告别.“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诗人用欲放即敛的方法.采用警句或新颖漂亮的比喻或朴实无华的直接抒情.突现了全诗赞颂的“宁静美 .并由景的宁静转为情的宁静.使诗人至深至爱的别离情怀.在跌宕起伏的旋律中得到了更为充分的表现.浓缩成了古诗中独特的“此时无声胜有声 的意境.给人一种潇洒与深沉相结合的美. 第七节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诗歌的结尾.为了强化“再别 的感情色彩.诗人又回到了开头的告别.与第一节诗相比.其他的诗句都没有任何的改动.只是更换了最后的一句.但这种复踏已不是简单的民歌体的复踏.它传达出了更深的情感意义——“不带走一片云彩 是诗人在经历了康河的漫溯后产生的灵性.使其对康桥的爱和眷恋化成的一个洒脱的意象.一个极富动态感的姿态.给全诗平添了几分诗意.增强了几分飘逸与潇洒.并在出人意外的奇想中.透出了诗人独特的个性美.全诗也由此完成了一个美丽的圆形抒情结构. §五 整合小结 中国诗词中写离别的诗作不胜枚举.下面我们就随便举几个例子.拿来与比较一下.大家看看有什么特别新颖之处? 例 1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骆宾王)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山在玉壶.(王昌龄)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明确:离别的对象特别.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是“西天的云彩 .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例 2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柳宗元)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色轻轻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 故关衰草遍.离别正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 泣空相向.风尘何所期.(卢纶) 明确:营造的气氛轻松.“多情自古伤离别. 自古以来.离别总是免不了一种沉重愁绪.但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的 “悄悄的 “沉默 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例3 设想一下.如果是你们要远行.面对父母亲友.你们眼中所看到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呢?结合你们自己的经验.设身处地地为徐志摩设想一下. 明确:意象的选择新颖.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的轰鸣.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 是“金柳 “柔波 “青荇 “青草 “星辉 等自然物.这些物象给我们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就好像作者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营造出的是一种清新之感. 总结:从思想内容上来说.这首诗只表达了一种微波轻烟似的情绪.社会投影很模糊.表现不出五四时代的时代精神.但从诗歌艺术的角度来讲.这首诗却地位崇高.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1)意境悠婉怡人.徐志摩笔下的康桥具有生命.灵性.带有诗人柔和飘逸的风度.与诗人的感情融为一体.而诗人的情怀也不是直白的显露.它是热烈而有分寸,淡淡起头.又淡淡结尾.却包含了许多复杂情绪.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回味.既继承了古典诗歌的传统.又在别离诗中.注入了现代人对自己生长的母校深情厚爱.并超越了一般离别眷恋人情感叹.更具有了现代知识分子崇尚自我的个性色彩和追求自由的谈谈的象征意蕴. (2)诗人很懂得主观情绪和客观景物的和谐融合.很好的处理了情与景的关系.全诗淡化了离别诗对离别之情的宣泄.着重于对康桥美丽的自然景色的描绘.并将自己的爱和眷恋与对自然景色米的歌咏熔于一炉.景中含情.融情于景.在亦情亦景.情景交融的意境中.使诗人的离别之情.表现得更深.更美.更为浑厚和潇洒.朴实自然.如一个圆润发亮的的珍珠.给你的不是零星的闪光和魅力.而是一种人与自然.情与美的和谐统一的完整. (3)形式结构.四句一行.错落有致.回环呼应. (4)语言清新.富于音乐美.这首诗的语言有着突出的浅白流畅的特点.但又深得锤炼功夫.不露雕琢痕迹.诗中各个比喻.新鲜准确.形象生动.宛如流水一样自然淌出.毫无当时新诗欧化的倾向.同时.作为新月社的代表.徐志摩非常同意闻一多关于新诗的“三美 主张.而在诗的音乐美上.他又有自己的独创性.除了节奏整齐.押韵和谐之外.他又强调音节的波动性.注意完整的音乐旋律.: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 的诗人气度.音节抑扬合度.声调回环反复.全诗构成一阕完整的乐曲.带来了音乐美与造型美统一的品格. §七 迁移应用 【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