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结合关于种群与群落的探究活动,回答下列问题:
(1)在“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探究活动中,某小组同学使用无菌马铃薯培养液培养酵母菌,第三天抽样用显微镜观察,发现血球计数板的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为正常进行酵母菌的计数,应当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___________和目测估计法两种,目测估计法是按预先确定的___________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
(3)某同学调查甲种蛾幼虫的种群密度时,随机选择了2m×2m的五个区域,各个区域内的甲种蛾幼虫个体数依次为22、20、24、19、23,则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____个/m2。
(4)用标志重捕法来估计某个种群的个体数量,例如在对某种鼠群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志39只,第二次捕获34只,其中有标志鼠15只,下列对该种群的数量估计,_______是不正确的.[来源:Zxxk.Com]
①该种群数量可用N表示,N=39×34÷15 ②若两次调查之间发生洪涝灾害,估算值误差很大③该种群数量大约为100只
结合关于种群与群落的探究活动,回答下列问题:
(1)在“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探究活动中,某小组同学使用无菌马铃薯培养液培养酵母菌,第三天抽样用显微镜观察,发现血球计数板的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为正常进行酵母菌的计数,应当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___________和目测估计法两种,目测估计法是按预先确定的___________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
(3)某同学调查甲种蛾幼虫的种群密度时,随机选择了2m×2m的五个区域,各个区域内的甲种蛾幼虫个体数依次为22、20、24、19、23,则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____个/m2。
(4)用标志重捕法来估计某个种群的个体数量,例如在对某种鼠群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志39只,第二次捕获34只,其中有标志鼠15只,下列对该种群的数量估计,_______是不正确的.
①该种群数量可用N表示,N=39×34÷15 ②若两次调查之间发生洪涝灾害,估算值误差很大③该种群数量大约为100只
结合关于种群与群落的探究活动,回答下列问题:
(1)在“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探究活动中,某小组同学使用无菌马铃薯培养液培养酵母菌,第三天抽样用显微镜观察,发现血球计数板的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为正常进行酵母菌的计数,应当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___________和目测估计法两种,目测估计法是按预先确定的___________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
(3)某同学调查甲种蛾幼虫的种群密度时,随机选择了2m×2m的五个区域,各个区域内的甲种蛾幼虫个体数依次为22、20、24、19、23,则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____个/m2。
(4)用标志重捕法来估计某个种群的个体数量,例如在对某种鼠群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志39只,第二次捕获34只,其中有标志鼠15只,下列对该种群的数量估计,_______是不正确的.
①该种群数量可用N表示,N=39×34÷15 ②若两次调查之间发生洪涝灾害,估算值误差很大③该种群数量大约为100只
将下列的现象或事件代表字母填在最相关各个概念的空格内。
a.小路废弃后,出现“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b.池塘里所有的动物、植物、微生物
c.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d.将5个草履虫放入烧杯中培养,5天后基本稳定在375个
e.农田中,稗草数目增加,水稻数目减少
f.1983年,我国平均每10万人中出生1862个孩子
g.火上岩上进行的演替
h.调查池塘中有多少种鱼
①种群密度:________;②出生率:________;③物种丰富度:________;④K值:________;⑤次生演替:________;⑥竞争:________;⑦初生演替:________;⑧群落:________。
某研究小组的同学利用样方法研究野外山坡上三个不同地点A、B、C的植物群落,他们也测量了各种土壤特征和环境因素,结果见下表,根据所得数据回答问题。
地点 植物 | 地点A (山脚) | 地点B (山腰) | 地点C (山顶) | 地点 非生物因素 | 地点A (山脚) | 地点B (山腰) | 地点C (山顶) |
草 | 3 | 5 | 9 | 风速 | 低 | 高 | 高 |
蕨类 | 7 | 5 | 8 | 土壤湿度/% | 48 | 35 | 15 |
灌木 | 15 | 4 | 2 | 土壤的有机质/% | 6.5 | 3.8 | 2.5 |
松树 | 0 | 2 | 0 | 土壤深度/cm | >300 | ≈100 | <15 |
落叶树 | 20 | 5 | 0 | 土壤氨量/mgkg-1 | 9.4 | 4.5 | 2.3 |
⑴根据调查结果判断,物种丰富度最大的地点是 。
⑵参考表中非生物因素,解释为什么落叶树在地点C不能生长?
。
⑶该研究小组的同学又在学校实验田中划出了5块面积和土壤肥力都相同的区域,分别种植了数量不等的某种豆科植物。每一区域的植株分布都是均匀的,待该种植物成熟后,统计数据如下表所示,请分析回答:
区域号 | 区域植株数 | 荚果数/植株数 | 每个荚果中种子数 |
1 | 20 | 8.3 | 6.0 |
2 | 40 | 6.8 | 5.9 |
3 | 60 | 3.9 | 6.2 |
4 | 80 | 2.7 | 5.9 |
5 | 100 | 2.1 | 6.0 |
①请用生态学原理,简要解释各组植物随植株增多而荚果数减少的原因:
。
②从表中数据分析得知大豆的种植密度对每个荚果中种子数目是否有影响? 。
⑷同一品种的西瓜种植在非生物因素相同的两块土地上,但单位面积产量差别很大,该研究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两块土地上产量不同的原因,又在学校实验田中做了进一步的研究。请根据所学知识为他们确立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写出该课题的题目)
。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