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自由朗读第一段. 第二课时 朗读第2段.用哪一个词概括本段? 明确:痛 “痛 在何处? 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谈玄悟道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归隐山林 情随事迁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痛 思考讨论:不是刚刚说“信可乐也 吗?为何一下子就成了“岂不痛哉 呢?悲从何来?请用原文回答并分析. 师补充明确: ①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请一生疏通之.注意关键字词) ② 分析: 现实原因:符合一般人的心理发展变化规律.所谓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有聚就有散.“相见时难别亦难 .聚散太匆匆.快乐的易逝.人生的短暂.皆令人感慨万分. 历史渊源: “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奈老何? ──汉武帝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操 “乐往哀来.怆然伤怀. ──曹丕 小结:因而.作者的“痛 是无可厚非的.就连毛主席也有“人生易老天难老 的感慨呐.那么作者是不是一味的悲痛下去呢?有没有因为人生苦短而主张及时行乐.醉生梦死.了此一生呢?我们接着来看下文. ⑵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如何理解?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 ──庄子 分析:庄子认为.生即是死.死即是生.活了八百岁的老寿翁彭祖与活了几岁就夭折的短命鬼也没什么差别.对此王羲之是极力反对的.他认为生即是生.死即是死.二者不可等量齐观.“死生亦大矣 . ⑶ 作者到底是怎样看待“生死 的.我们可以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生纷纷议论.踊跃发言.形成高潮) 师引导补充明确: 记叙兰亭宴集.表现了作者对生活自然的热爱.对美好事物易逝.人生短暂的感慨.暗含了对生命和美好事物的留恋.对庄子的批判.明确地表明了作者对人生的眷恋和对生活的热爱.生命虽短.但要活得积极有意义.他自己的一生也正验证了这一点.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书法遗产.我们应该从中得到启示. 范读第二段.人们常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看看在接下来的一段中.又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一个字\"痛\". 痛苦?痛心?痛惜?悲痛?不忙作答.先看作者是因何而痛? \"俯仰\":指社会人事的应酬进退相联. 人要真实地生活在现实里.总要与各种人.事打交道.这就是世俗生活.如何面对世俗生活.作者概括了两类不同的人生态度.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把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室内畅谈.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地生活. 这两种人生态度可取吗?能否有更积极的人生态度.比如.就着自己的才华.到社会上去施展人生的抱负? 讲析:王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因此.他们有一人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的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写道:\"虽趣舒殊.静噪不同.当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是\"胜景不常.胜筵难再\".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 \"况修短随化.--\" 况且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无论寿命的长短.其结果是殊途同归.\"终期于尽\".人总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因而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这种\"痛\"是痛什么?是痛惜之情.是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痛惜. 【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