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下面A、B两组图表分别是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1980年和2025年(预测)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10分)
(1)比较A组图表,2025年19岁以下人口比例将 ________,
60岁以上人口比例将_______,表明人口出生率不断______,人口的年龄结构趋向______。(2分)
(2)比较B组图表,2025年20~49岁的人口比例将 ______,其对经济发展的直接影响是_______,并导致世界范围内人口主要由______流向_______。(4分)
(3)A、B两组图表表明,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性别比例表现为_______;从人口年龄角度分析,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将共同面临的问题是_________。(2分)
(4)从人口增长模式看,A组属于________,B组属于_____。(2分)
(2006·上海)2006年,我国北方多次出现大范围浮尘、扬沙天气,部分地区出现了沙尘暴。据环保部门报道,仅4月16日至17日北方某城市降尘总量就超过30万吨。“怎么会有这么多沙尘?它们从哪里来?我们应该怎么办呢?”爱动脑筋的小林决定通过查找分析资料来探究这些问题。
(1)从小林查得的“我国沙尘暴源头和路径示意图”中可知,受沙尘天气影响的省区有_________________等(填写三个以上)。图中还可判读出影响我国的沙尘暴有境外和境内两大源区。境外源区主要是蒙古和________(填国家名);境内源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和_______(填省区名)。
(2)经查找与分析资料,小林了解到形成沙尘天气的主要条件除了沙源之外还有_________。从图中分析得出沙尘移动的方向是向_________。
(3)小林利用所得的资料绘制了一张“我国西北地区沙尘暴发生频率季节变化”的统计表,请根据下表数据在相应位置上转绘成柱状图(直方图)。
从图中看出,沙尘天气的多发季节是_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
(4)研究中小林归纳出荒漠化的形成除自然原因外,还有人为因素。当前促使全球土地荒漠化加速发展的人为因素除毁林外,还有___________等。
(5)资料反映,我国十分重视治理北方风沙危害。
①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建设包括东北西部、华北北部、西北大部分的“__________”防护林体系。
②此外,在荒漠地区还大量种植适宜干旱环境的植物,这些植物具有的特征有
[ ]
a.根系发达
b.叶片表面有角质层
c.茎变态成刺
d.叶片大而薄
(6)若在沙漠中探险旅游,游客必须做好哪些准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材料一 东北亚是指亚洲东北部的国家和地区。东北亚区域一般认为包括中国,韩国、朝鲜、日本、蒙古和俄罗斯的远东地区。
材料二 “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持续产业。
材料三 新华网杜塞尔多夫(德国)2005年11月12电 国家主席胡锦涛12日上午自柏林抵达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并于当日下午考察了位于北威州的鲁尔工业区,了解德国老工业区传统产业结构调整和改造的情况。
(1)图1中A、B两工业基地发展起来的主导区位因素分别是:
A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
中国上海宝山钢铁公司的主导区位因素是________。
(2)东北亚范围内不受夏季风影响的国家是________。②、④、⑤三地气候的相同点是________;从②到⑤再到④,其气候表现出由________向________过渡的特点。
(3)根据A、B、C所在国家的自然和经济特征,在图2中填入字母,完成三国经贸合作示意图。
(4)借鉴德国鲁尔区发展的成功经验,请你谈谈应采取什么措施才能使A工业基地重振雄风。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一个世人永远铭记的时刻,四
川汶川发生了8.0级特大地震。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
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地震瞬间袭来,山崩地裂、江河寸断,
数万人被夺去生命,几百万同胞失去家园。2009年5月12日14点20
分,纪念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纪念活动在映秀镇举行。
材料二 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右图)
(1)地震发生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地震通过地震波向外释放出能量
B.地球的内能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
C.地震发生时,首先到达地面的是地震波中的横波
D.发生在海洋中的强烈地震不会对人类产生危害
(2)结合材料二判断两个不连续面A为莫霍界面,B为古登堡界面,地震波通过B界面时,
波速变化有何特征?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