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解读诗歌—— 1.作者简介:美国诗人.评论家,意象派诗歌运动创始人之一,被文学史家称为“美英现代主义文学的助产士 .他主要的着作是他花了50年心血写成的长诗〈〈诗章〉〉.长诗中有许多章节以中国为题材,他特别喜欢中国诗. 这首短仅两行的小诗作于20世纪初,是最早的意象派诗歌之一. 2.这首小诗被公认为意象派诗歌的压卷之作.读后,脑海中产生了怎样的印象?请与大家交流. 诗的上下两行,分别呈现了两组互相对应的意象.一是地铁车站的人群中,幽灵般显现的面孔;二是湿漉漉的枝条上的许多花瓣.诗中只有两个意象,人群中的脸和黑色枝条上的花瓣并置在一起,这完全是在匆忙的行走的人群中获得的瞬间意象,写出了诗人一瞬间的视觉印象,一瞬间的内心感受.在地铁车站的密密麻麻的人群中,诗人站立其间,过往的行人迎面而来,匆匆忙忙从身边走过,整个气氛阴森潮湿,令人窒息.几张女人和孩子苍白美丽的面孔时隐时现,打破了这种冷清沉闷,给人一种愉快的感觉,从而感受到一些活力.两个并置的意象映入大脑,构成俗陋与优美,潮闷与清新对比强烈的画幅.既表现了都市人繁忙庸碌的生活,给人以一种挤压感,描绘出现代人内心的焦虑不安.紧张动荡.繁忙而又单调的生活现实,同时又展示了心灵对自然美的依恋与向往.体现了意象派诗歌一贯的感伤.苦闷和充满希望的情调 这两行诗句之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比喻关系,而是两组意象之间的相互叠加的关系.把这两组意象吸引在一起的力量,是诗人的直觉,它使两组意象在相互作用的状态下迸溅出诗的火花,产生深刻的意味.庞德自己说它是“一刹那思想和感情的复合体 . 这首诗在西方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把诗歌从19世纪陈旧的写作手法和抒情习惯中摆脱出来,给现代文学带来了启示.埃兹拉·庞德后来也成为意象派诗人的领袖. 3.深入探究:巧妙的构思可以给读者启发和暗示,让人悟出一些字面上没说出的更深沉.更微妙的东西.诗中几个单一的镜头.几段简单的描写按一定的结构方式组织起来,不是一种简单的相加,而是一种创造.你能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找出意象组合的诗句吗? 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北朝民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中国诗歌完全由意象主导,贯穿全诗,犹如一幅挂于眼前的图画,情景交融,物与神游.(中国魏晋唐代诗人的这种表现意象而不加评价的诗风,正与意象派主张相吻合.庞德从汉语文学的描写性特征中,看到了一种语言与意象的魔力,从而产生对汉诗和汉字的魔力崇拜,长诗中多处夹着汉字,以示某种神秘意蕴,主张寻找出汉语中的意象,提出英文诗创作中也应该力图将全诗浸润在意象之中.) 4.与比较. 一诗,据作者自己说,这四句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这四句使他满意,于是就抽出来独立成章,标题就由此而来.一诗,据诗人自己说是这样创作的:一天,他从巴黎协和大街附近的一个地铁站走出时,看到一张张美丽动人的女人面庞给他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他苦苦思索,想用诗的语言把这一美好的印象表达出来,当晚写成一首30行的诗,但不满意;半年之后把它压缩成15行的诗,仍不满意;又过了半年之后,他再次把它凝炼成现在的日本俳句似的两行诗.有趣的是,卞之琳20世纪30年代就学习西方现代派诗歌创作;庞德则对中国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古典文化崇仰备至,并从中国古典诗歌中得到了许多灵感.两位诗人国别不同,创作风格也不同.但是,他们的一些经历却有相同之处,他们都热衷学习异域文化,为我所用,取人之长,形成自己的风格.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