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单元所选是写景记游的散文.是东晋时期的作品.其余两篇是宋代的作品. 我国古代散文的产生是从简单的记事开始的.逐渐发展而有叙事记人的史传散文.而有议论政事.阐释哲理的诸子散文.写景记游之作比较后出.正如绘画中人像.佛像中出现的山石.树木背景一样.写景散文初起时难免体制短小.描写简单.像“逝者如斯 “松柏后凋 的联想与比喻.应该说只是写景状物的一种胚胎因素.主旨在于表达作者自己的志向与操守.到了东晋时期.世事乱离.偏安江南的士大夫们开始仰慕老庄思想.追求清玄之风.逃避现实.寄情山水.与诗歌创作演变的步调相一致.描写山川景物.记叙观赏游历的散文也开始出现并发展起来.王羲之的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 记叙的是东晋时期清谈家们的一次大集会.申诉了他们的共同意志.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文笔腾挪跌宕.变化奇特竟警.以适应表现富有哲理的思辩.全文可分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主要是叙事.写景.先叙述集会的时间.地点.然后点染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山岭蜿蜒.清流映带.又风和日丽.天朗气清.仰可以观宇宙之无穷,俯可以察万类之繁盛.在这里足以“游目骋怀 .“极视听之娱 .可以自由地观察.思考.满足你目视耳闻的需求.这里正是与会者“畅叙幽情 .尽兴尽欢的绝好处所.这些描写都富有诗情画意.作者的情感也是平静.闲适的.到后一部分.笔锋一转.变为抒情.议论.由欣赏良辰美景.流觞畅饮.而引发出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作者的情绪顿时由平静转向激荡.进而产生了哲理的思辩.他认为“一生死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明确地驳斥了老.庄“齐寿夭.一生死 的言论.从而进一步深入地探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并产生了一种珍惜时间.眷恋生活.热爱文明的思考.寿夭.生死既是一种人力不能左右的自然.他在文中就难免流露出一种感伤情绪.但到篇末作者的情绪又趋向于平静.他感到人事在变迁.历史在发展.由盛到衰.由生到死.都是必然的.正因人生无常.时不我待.所以他才要著文章留传后世.以承袭前人.以启示来者. 综观全篇.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之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才成为千古盛传的名篇佳作. 散文发展到唐宋时期.由于文人的生活范围更宽.文化修养更高.审美能力更强.所以自觉的山水游记便大量涌现.唐宋古文八大家描写山水.记叙游历的作品极为丰富.是散文史上的一个亮点.影响所及直至明清而不衰. 唐代写景作品中这种借景传情.借景寄意的写法到宋代得到了广泛的继承和发扬.宋代写景散文中很少有为写景而写景的文章.大多以情和理取胜.苏轼的和王安石的就是触景生情.借景说理的典范之作. 苏轼于“乌台诗案 获释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元丰五年七月和十月作者先后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了两篇游记(此为).借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感悟.文章先写夜游赤壁的情景.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浩瀚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在作者的笔下腾跃而出.当时泛舟而游之乐.溢于言表.这是本文正面描写“泛舟 游赏景物的一段.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文章后半部分由欢乐转入悲凉.写了主客之间对人生无常的不同看法.通过主客的问答.使文中的思想情感迭入低谷.客的回答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的自己思想的一个方面,接着又以主的口吻宽解对方.实则也是宽慰自己.这里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倾向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着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对人生有大视野和大境界.而后.作者又从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个人不能强求予以进一步的申说.思想感情由此得以深化.心胸从此而更开阔.文章又一次再涌感情波澜──转悲为喜.开怀畅饮.而至于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本文情因景生.但在感情的波澜起伏.人生无常的理性思辨面前.景色描写已经显得不很重要了. 王安石的也是一篇以说理为重的游记.王安石于宋仁宗至和元年.与两位朋友和两个弟弟同游褒禅山后.写成此文记游.并抒发自己的感想.文章前两段是记游.记叙褒禅山的来历和登山游赏的过程.先略述了华山前洞与后洞的概况.突出它们迥然不同的环境特征.然后详写游后洞的经历.后洞多自然美妙之境.而这种景色都在险远之处.即“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作者本应继续寻幽访胜.进一步领略奇景.但是走到半途.却因听了怠倦者的话.怕火把烧尽.而退出洞来.作者事后悔恨万分.一个“悔 字既概括了作者的心情.也引出了下文的议论.中间两段是借游赏经历抒发一番有关治学的议论.从自己未能深入后洞之事联想到“物 “力 “志 三者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在这三个条件中.“志 是最根本的.“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即使未达到目的.也可以于己无悔.不为人讥.作者又从山名读音的以讹传讹.联想到古籍的以讹传讹.触目伤怀.产生无限感慨.“何可胜道也哉 !作者从这种个别问题提升到对普遍现象的认识.因而提出“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概括出研究事物必须去伪存真.“深思而慎取 的道理.如此立论.正是倡导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认真的求实精神.这部分是全文的重心.也是作者思想意念之所在.最后一段.补叙同游者的情况.从而收束全文.这篇文章以议论为主.记叙与议论相结合.记叙简明.议论深刻.不枝不蔓.重点突出.脉络清晰地揭示文章主旨.说明了学人治学应具有顽强不屈的探索精神和“深思慎取 辨伪存真的严谨态度.这便是本文所焕发出的思想光辉.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