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太湖目前的藻类比10年前增长了5倍,部分监测点每升水中的藻类数量已超过1亿个,整个太湖水面已有2/3的面积达到中等富营养化状态,如不加治理,太湖将会因全部富营养化而“窒息死亡”。?
材料二近年来,赤潮在我国近海发生的范围越来越广,持续的时间越来越长,危害越来越严重。1997~1999年的3年间,共发生大规模赤潮45起,我国已成为一个赤潮灾害多发的国家。?
(1)太湖及近海水域的富营养化现象主要来自哪些污染??
(2)无机氮和无机磷化合物大量排入太湖及近海地区会引起哪些后果??
(3)下列区域中最容易发生赤潮的是( )?
A.杭州湾 B.莱州湾?
C.辽东湾 D.珠江口?
(4)如果要在短时间内使藻类植物大量减少,采取下列哪一措施最为有效( )?
A.大量引入肉食性鱼类?
B.完全除去肉食性鱼类?
C.大量引入以浮游动物为食的鱼类?
D.完全除去摄食浮游动物的鱼类?
请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植物营养物大量进入水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太湖是江苏省最大的淡水湖,近年来由于藻类生物疯狂繁殖,水质受到严重污染,破坏了生态平衡,影响人民健康。如果需要在短时间内,大量减少藻类植物,采取下列哪一措施最为有效________。
A.大量引入肉食性鱼类
B.大量引入吃浮游动物的鱼
C.完全除去吃浮游动物的鱼
D.完全除去肉食性鱼类
(2)就辽东湾和珠江口两水域而言,最容易发生赤潮的应该是________,试简析其原因。
请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近两年,由于气候条件及环境污染等因素,在我国的部分海域中都出现了大面积的“赤潮”。据报导:1999年7月2日、3日在河北省沧州市歧口附近及天津海域均发生了大面积的赤潮,而前年在广东、香港海域、渤海湾均出现更大面积的赤潮。赤潮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海洋中的某些生物在短时间内大量繁殖或聚集的现象,常使海水变成红色或褐色,赤潮是一种严重的海洋灾害,不仅污染环境,而且对海洋养殖业构成极大威胁。
(1)植物营养物大量进入水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太湖是江苏省最大的淡水湖,近年来由于藻类生物疯狂繁殖,水质受到严重污染,破坏了生态平衡,影响人民健康。如果需要在短时间内,大量减少藻类植物,采取下列哪一措施最为有效( )
A.大量引入肉食性鱼类
B.大量引入吃浮游动物的鱼
C.完全除去吃浮游动物的鱼
D.完全除去肉食性鱼类
(2)就辽东湾和珠江口两水域而言,最容易发生赤潮的应该是 ,试简析其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洋中部的表层磷酸盐等营养盐类物质是随冷水上升而从海区深层带来,盐类越多,浮游植物、浮游动物越发育。
材料二 下图是大平洋中部南北纬间大洋表层(0~100米)生物生产率的纬度分布图,横向为纬度,纵向为每立方米表层海水中的生物生产量。
(1)据图可判断
[ ]
A.海洋生物的纬度分布很不均匀
B.温带海区海洋生物丰富
C.海洋生物的纬度分布均匀
D.信风带海区海洋生物丰富
(2)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鱼类最少的原因是
[ ]
A.洋流影响 |
B.海水温度变化小 |
C.上升流发育 |
D.地处大陆架 |
(3)拟绘制太平洋东岸附近的此类图,则图中变化最大的可能是
[ ]
A.赤道海区 |
B.信风带海区 |
C.副热带海区 |
D.温带海区 |
(4)若拟绘制太平洋西岸附近的此类图,图中变化最大的可能是
[ ]
A.N~N |
B.S~S |
C.N~B |
D.S~S |
材料一:目前太湖的藻类比10年前增长了5倍,部分监测点的藻类数量已超过每升1亿个,整个太湖面已有2/3的面积达到中等富营养化状态,如不加治理,太湖将会因全部富营养化而“窒息死亡”。
材料二:近年来,赤潮在我国近海发生的范围越来越大,持续时间越来越长,危害越来越严重。1997年至1999年3年间,发生大规模赤潮45起,我国已成为一个赤潮灾害多发的国家。
(1)太湖及近海的富营养化现象来自哪些污染方式?
(2)无机氮、无机磷的化合物大量排入太湖,使鱼类大量死亡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区域中,最容易发生赤潮的是[ ]
A.杭州湾
B.莱州湾
C.辽东湾
D.珠江口
(4)如果需要在短时间内,大量减少藻类植物,采取下列哪一种措施最为有效[ ]
A.大量引入肉食性鱼类
B.完全除去肉食性鱼类
C.大量引入吃浮游动物的鱼类
D.完全除去吃浮游动物的鱼类
(5)下列现象,主要属于人为原因破坏生态系统导致环境恶化的是[ ]
A.东北平原西部的土地盐碱化
B.四川卧龙箭竹开花而死亡,熊猫减少
C.舟山渔场的水产资源出现消退现象
D.鄱阳湖、洞庭湖面积缩小
(6)你认为治理水域污染应采取哪些措施?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