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前面学习了数列极限和函数极限.数列可以看成是一种特殊的函数.不同的是函数的定义域往往是连续的.而数列的定义域是自然数集.是一个一个离散的点.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会碰到这种情况.比如温度计的水银柱高度会随着温度的改变而连续地上升或下降.这是一种连续变化的情况,再比如邮寄信件的邮费.随邮件质量的增加而作阶梯式的增加(打个比方:20克以内是8毛钱邮票.21克~30克是1元.31克~40克是1.2元)等等.这就要求我们去研究函数的连续与不连续问题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我们已经学习了两种计算事件发生概率的方法:

(1)通过试验方法得到事件发生的频率,来估计概率;

(2)用古典概型的公式来计算概率.可以求解很多的随机事件概率,为什么还要学习几何概型?

查看答案和解析>>

在圆锥曲线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学习了它的标准方程,以椭圆=1(a>b>0)为例说明此方程就是以F1(-c,0),F2(c,0)为焦点,长轴长为2a的椭圆的方程.怎样利用曲线与方程的定义说明上述问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材料:为了美化环境,某房地产公司打算在所管辖的一个居民小区内的一块半圆形空地上,划出一个内接矩形辟为绿地,且使矩形的一边落在半圆的直径上,而另外两个顶点在半圆的圆周上,已知半圆的半径为30米.为了使绿地的面积最大,该公司请了本公司的一位设计师,设计出了这个半圆内接矩形的长与宽的关系.该设计师的计算过程如下:

如下图,设CD=x,则OD=,矩形的面积设为S,则

S=2x·

所以当x2=450,即x=时,S有最大值,即此时矩形的面积最大.

问题:现在我们已经学习了三角函数的有关知识,利用三角函数的知识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函数概念的发展历程

  17世纪,科学家们致力于运动的研究,如计算天体的位置,远距离航海中对经度和纬度的测量,炮弹的速度对于高度和射程的影响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都需要探究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并根据这种关系对事物的变化规律作出判断,如根据炮弹的速度推测它能达到的高度和射程.这正是函数产生和发展的背景.

  “function”一词最初由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G.W.Leibniz,1646~1716)在1692年使用.在中国,清代数学家李善兰(1811~1882)在1859年和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合译的《代徽积拾级》中首次将“function”译做“函数”.

  莱布尼兹用“函数”表示随曲线的变化而改变的几何量,如坐标、切线等.1718年,他的学生,瑞士数学家约翰·伯努利(J.Bernoulli,1667~1748)强调函数要用公式表示.后来,数学家认为这不是判断函数的标准.只要一些变量变化,另一些变量随之变化就可以了.所以,1755年,瑞士数学家欧拉(L.Euler,1707~1783)将函数定义为“如果某些变量,以一种方式依赖于另一些变量,我们将前面的变量称为后面变量的函数”.

  当时很多数学家对于不用公式表示函数很不习惯,甚至抱怀疑态度.函数的概念仍然是比较模糊的.

  随着对微积分研究的深入,18世纪末19世纪初,人们对函数的认识向前推进了.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P.G.L.Dirichlet,1805~1859)在1837年时提出:“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y总有一个完全确定的值与之对应,则y是x的函数”.这个定义较清楚地说明了函数的内涵.只要有一个法则,使得取值范围中的每一个值,有一个确定的y和它对应就行了,不管这个法则是公式、图象、表格还是其他形式.19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集合概念的出现,函数概念又进而用更加严谨的集合和对应语言表述,这就是本节学习的函数概念.

  综上所述可知,函数概念的发展与生产、生活以及科学技术的实际需要紧密相关,而且随着研究的深入,函数概念不断得到严谨化、精确化的表达,这与我们学习函数的过程是一样的.

你能以函数概念的发展为背景,谈谈从初中到高中学习函数概念的体会吗?

1.探寻科学家发现问题的过程,对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现实意义?

2.莱布尼兹、狄利克雷等科学家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查看答案和解析>>

材料:前面我们学习了向量的加法、减法和数乘三种运算,这三种运算的结果仍是向量.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我们遇到过这样的运算——力做功的问题.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了位移,那么该力就对此物体做了功.由物理学知识我们知道,如果力为F,位移为s,且力与位移方向的夹角为,则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为W=|F||s|cos

由我们以前所学可知,功是一个标量,它只有大小没有方向,而力、位移是矢量,它们既有大小又有方向.也就是说两个矢量通过某种运算得到了标量,物理学中的这种运算抽象为数学知识就是向量的数量积.

根据上面的材料,你能不能给出向量数量积的定义?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