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素质教育在新时期.人们转变了教育观念.树立起新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也有了更新.如果还采用陈旧的教学方法.势必与时代的发展不相协调.传统教学中的“满堂灌 的教学方式.阻碍了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启发式 教学已被广大教师接受并应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而计算机的使用.可以使文.图.声并茂.使得各种教育信息更加生动.直观.地理学科区域性.空间性比较强.用文字有时很难表达.多媒体教育技术的使用.解决了这一问题.使学生在现代电教育技术营造的环境中学习.各种感官被充分地调动起来.思维活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 开展丰富多彩的地理课外活动是地理教学的一个重要途径.它有利于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志趣.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而且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机会.而这又恰恰是现代教育技术所追求的目标.野外观察能使学生的眼.耳.口.手等器官同时得到锻炼.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国民素质的提高是一个全方位.长期的过程.而学校教育是主要的途径.教师是主要的实施者.地理学科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同其它学科一样具有传播知识.信息和培养学生能力的双重责任.地理教师必须肩负重任.责无旁贷.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人口迁移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对社会、经济、生态、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据此完成题。

1.在以下人口迁移的事例中,由生态问题引发的是(  )

三峡库区移民迁往东部沿海 宁夏西部农民迁出干旱地区 

东部知识青年迁入西部边疆 陕西南部农民搬离多灾山区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2.一般而言,有组织的大规模移民过程中,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是迁入区的(  )

A.人口密度? B.人口容量

C.人口构成? D.人口素质

3.20世纪60年代末,一批京津沪知识青年来到北大荒。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与当地黑土文化发生交流与融入的地域文化是(  )

华南妈祖文化 江南水乡文化 华北平原文化荒漠绿洲文化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2009年9月8日,《北京日报》刊登了《北京市流动人口的八大特征》这一文章,文章中提到了一些特征:流动人口中未婚人口比例不断降低,夫妻二人同时在京流动者比例很高;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以初中为主,接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者所占比例接近6%,平均受教育年限高于全国人口的平均水平;北京的经济优势是吸引流动人口来京的最主要“拉力”;流动使绝大多数人实现了职业身份的“非农化”。阅读以上材料,回答问题。

1.上述材料中体现的影响人口迁移的社会和经济因素有

①土地数量和质量

②政治中心的所在地

③家庭和婚姻

④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下列选项中属于影响北京地区人口身体素质的社会和经济因素的是

①北京地区的噪声污染小 

②北京地区的经济发展快 

③北京地区的教育水平较高

④北京地区地势平坦,适合人类居住

A.①  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2009年9月8日,《北京日报》刊登了《北京市流动人口的八大特征》这一文章,文章中提到了一些特征:流动人口中未婚人口比例不断降低,夫妻二人同时在京流动者比例很高;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以初中为主,接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者所占比例接近6%,平均受教育年限高于全国人口的平均水平;北京的经济优势是吸引流动人口来京的最主要“拉力”;流动使绝大多数人实现了职业身份的“非农化”。阅读以上材料,回答问题。
【小题1】上述材料中体现的影响人口迁移的社会和经济因素有
①土地数量和质量
②政治中心的所在地
③家庭和婚姻
④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A.①②③④B.②③C.③④D.①④
【小题2】下列选项中属于影响北京地区人口身体素质的社会和经济因素的是
①北京地区的噪声污染小 
②北京地区的经济发展快 
③北京地区的教育水平较高
④北京地区地势平坦,适合人类居住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2011年5月20日,《北京日报》刊登了《北京市流动人口的八大特征》这一文章,文章中提到了一些特征:流动人口中未婚人口比例不断降低,夫妻二人同时在京流动者比例很高;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以初中为主,接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者所占比例接近6%,平均受教育年限高于全国人口的平均水平;北京的经济优势是吸引流动人口来京最主要的“拉力”;流动使绝大多数人实现了职业身份的“非农化”。阅读以上材料,回答7~8题。

7.上述材料中体现的影响人口迁移的社会和经济因素有(  )

①土地数量和质量 ②政治中心的所在地 ③家庭和婚姻 ④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下列选项中属于影响北京地区人口身体素质的社会和经济因素的是(  )

①北京地区的噪声污染小 ②北京地区的经济发展快 ③北京地区的教育水平较高 ④北京地区地势平坦,适合人类居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分析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产业发展特点与条件的有关图文资料,并回答问题。

  20世纪80年代,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简称珠三角)通过大量引进外资、外企,从一个工业基础薄弱的地区发展成以工业为主导的地区。20世纪90年代以来,珠三角又一次抓住了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与转移的机遇,及时调整了产业结构和工业部门结构,成为我国重要的轻工业和外贸出口基地,外贸依存度远远高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

为了谋求经济的更快发展,进一步实现珠三角与内地和港澳地区在资源、资金、技术、市场、劳动力等方面的互补,有些专家认为珠三角可以构建联合周边地区的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简称泛珠三角)新格局。

(1)珠三角历来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根据农业生产地域类型分类,珠三角的农业属于_______农业。这里多数地区农业虽然机械化程度较低,但______程度高,单位面积产量高。

(2)基塘农业是珠三角的农业特色,其形成主要是充分利用了当地(  )

A.肥沃的土壤     B.低洼的地势

C.发达的科技     D.便捷的交通

(3)20世纪80年代,珠三角的工业为____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出口加工型工业,主要工业部门为____工业。

(4)20世纪80年代,珠三角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是(双选)(  )

A.当地雄厚的工业基础   B.丰富的矿产资源

C.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   D.外来资金、设备与技术

(5)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新一轮产业结构的调整,珠三角工业发展呈现了以______密集型为主导的特点,其以_________工业部门最为突出。

(6)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珠三角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具体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

(7)目前,珠三角的经济发展面临着一些困难,具体表现有(双选)(  )

A.能源供应相对紧张   B.南岭阻隔水陆交通

C.劳动力素质较低    D.外向型经济比重较低

(8)近年来有些专家主张构建的泛珠三角,包括广东、福建、江西、海南、广西、贵州、四川、______和_______等9省区以及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泛珠三角的构建对珠三角发展的积极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两点);对新融入地区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两点)。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