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1)一届人大的召开: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2)内容:大会制定了,规定了国家的性质.根本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意义: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为新中国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初步奠定了基础.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中国的根配政治制度.符合中国的实际.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其与西方议会制的区别 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西方资产阶级议会制虽都属于代议制的范畴.但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第一.阶级本质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服务于人民民主专政,资产阶级议会制服务于资产阶级专政.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人民代表大会制与资产阶级议会制的根本区别.第二.组织活动的原则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和议行合一原则组织活动,资产阶级按照三权分立原则组织活动.第三.政党在政权组织中的活动方式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即中国共产党始终处于领导核心地位,资产阶级议会制采取两党或多党轮流执政的制度.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 (1)1949年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常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1954年全国人大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任务已经结束.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组织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3)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的方针.依据这一方针.中国共产党组成了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这一方针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4)“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方针提出的原因及意义: 原因:①民主党派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与中共合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改造顺利完成作出贡献.②在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时.民主党派表现出与中共合作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强烈愿望.③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以后.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的成员.逐步变成社会主义劳动者的一部分.民主党派也成为这部分劳动者的政党.④为了更好地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需要团结民主党派共同奋斗. 意义:“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方针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它对于各民主党派的发展.对于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团结各党派.各民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有着重大意义.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1)建立:①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 ②依据:1949年.“共同纲领 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 .就是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分别建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当地民族自己做主和管理.行使自治权利.1954年宪法也规定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这样.民族区域自治就成为中国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各民族平等联合.团结在祖国大家庭内.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最恰当的制度.它对于实现民族平等.保证祖国和民族团结.调动各民族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产生了深远影响. (3)概况:内蒙古自治区4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55年10月.广西壮族自治区58年3月.宁夏回族自治区58年10月.西藏自治区65年. (4)a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①中国在历史上长期以来就是一个集中统一的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中国的国情和历史传统.②长期以来中国的民族分布以大杂居.小聚居为主.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于合作互助.而不适宜于分离的民族关系.③我国人口资源分布和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只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才有利于国家的繁荣昌盛和各民族的发展.④近代以来.各民族在抵御外来侵略和长期革命斗争中结成休戚与共的关系.这就是建立一个统一的新中国并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和社会基础.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①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国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都是中央政府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都必须服从中央集中统一领导.②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不只是单纯的民族自治或地方自治.而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是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的结合.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