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应开头提问:学习了一文.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东坡?从他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陈情表 宜昌市二中 卢红芹 李密 名虔.字令伯.犍为武阳人.西晋文学家. 李密从小境遇不佳.出生六个月就死了父亲.四岁时舅父又强迫母亲何氏改嫁.他是在祖母刘氏的抚养下长大成人的.李密以孝敬祖母而闻名.据说:祖母有疾.他痛哭流涕.夜不解衣.侍其左右.膳食.汤药.必亲自口尝然后进献.李密幼时甚好学.师事谯周.博览五经.尤精.以文学见长.年轻时.曾任蜀汉尚书郎.泰始三年晋武帝立太子.慕李密之名.下诏征密为太子洗马.诏书累下.郡县不断催促.这时.李密的祖母已九十六岁.年老多病.于是他向晋武帝上表.陈述家里情况.说明自已无法应诏的原因.这就是著名的.或称. 辞语恳切.委婉动人.表到朝廷.晋武帝看了.为李密对祖母刘氏的一片孝心所感动.赞叹李密“不空有名也 .不仅同意暂不赴诏.还嘉奖他孝敬长辈的诚心.赏赐奴婢二人.并指令所在郡县.发给他赡养祖母的费用.以侍亲孝顺之心感人肺腑.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影响深远. 李密在面对“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想见.李密在构思时.有三种交错出现的感情:首先是因处境狼狈而产生的忧惧之情,其次是对晋武帝“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的不满情绪,最后是对祖母刘的孝情.但是当他提笔写文章时.便把这三种感情重新加以整理.经过冷静的回味.压抑了前两种感情.只在文中含蓄地一笔带过.掩入对祖母刘的孝情之中.而对后一种感情则大肆渲染.并且造成一个感人至深的情境.文章第一部分极写“报国恩 与“顺私情 的不可调和的矛盾.第一段一开篇作者就以一种凝重的笔调道尽命运的悲苦.在这短短的半生中尝尽失怙失恃体弱多病的痛苦.门庭衰弱的辛酸.让人一下子被笼罩在凄凉的氛围中.我们可以想见在这巨大的悲苦之后隐藏着祖母多大的艰辛和付出,凝聚着祖母多少的爱意和恩情啊.所以文章一开篇就达到了以情动人的目的. 然后.李密把自己给祖母“尽孝 的行为纳入了晋武帝的价值观念中去.因为晋朝的政权是以臣子的身份通过阴谋和屠杀建立起来的.他们羞于标榜“忠节 .因而以“孝 作为治国之本.而李密的举动正切合了晋国国策.“行孝 即为“行政 .是晋国国策忠实的实践者.接着作者又从自己“亡国贱俘 的身份入笔.断了晋武帝的猜疑.最后以一“但 字回到“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的唯一原因上来.陈情至此.可谓是以理服人了.但是这里又产生了一个问题.事父为孝.事君为忠.李密供养祖母是孝.但不听从君主的诏令.不出来做官.就是不忠.古人云“忠孝不能两全 .为忠臣不得为孝子.为孝子不得为忠臣.李密很巧妙地解决了这个矛盾.即先尽孝.后尽忠.“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等我把祖母刘养老送终之后.再向您尽忠.面对这般拳拳孝心.晋武帝还能说什么? 还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行文中.反复强调祖母刘的病:如第一段的“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第二段的“刘病日笃 ,第三段的“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形成一种回环反复的悲恻.也是达到“悲恻动人 效果的原因. 结构严谨.缜密.语言表达委婉.畅达.严密的逻辑.真实的理由在曲折推进中得到清楚的表现.而陈述又是那样委婉.衷曲又是那样令人同情.文章章法显得摇曳多姿. 是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古代散文的鉴赏要领.培养初步鉴赏古代散文的能力.鉴赏古代散文.读懂文字是关键.而本文文字较难.因此学生必须课前进行充分的预习.疏通文意.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突出一个“情 字.因此.鉴赏时我设计了两个环节:一是品读第一部分.走进李密.体察“狼狈 之状.理解他进退两难的心情,二是品读第二部分.引导学生领会所讲的道理.体悟恳切动人之情.并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感悟.理解.联想.鉴赏能力. 情辞恳切.婉转凄恻.“学习语言.要把`读’作为开启语言宝库的钥匙. 所以教学时.我重视了学生的赏读.让他们在读中体会思想.在读中品味情感.在读中再现形象. 1.引导学生在诵读品味中体会作者真挚朴实的感情.引起情感的共鸣.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