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已经相当严重.因此我国仍然需要继续实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基本国策. [典型例题] 例1.下列关于环境人口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环境人口容量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佳的人口规模 B.环境人口容量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C.环境人口容量就是发达国家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D.环境人口容量就是目前各国各地区的人口数量 解析:从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中可以看出.环境人口容量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 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答案:B 例2.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的因素是( ) A.资源 B.科技水平 C.生产能力 D.消费水平 解析:在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中.资源数量越多.能够供养的人口数量越多.呈正相关关系.科技水平越高.开发利用资源的种类和数量越多.环境人口容量相应地越大.消费水平越高.环境中的资源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越少.因此.环境人口容量与消费水平呈负相关关系. 答案:D 例3.环境人口容量的变化由小到大的排序.正确的是( ) A.原始社会→农业社会→现代社会→工业社会 B.农业社会→原始社会→工业社会→现代社会 C.工业社会→原始社会→农业社会→现代社会 D.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现代社会 解析: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科技水平不同.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手段.方法不同.因而影响着资源的供应能力.一般情况下.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越高.人类开发利用资源的种类.范围越广.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越多. 答案:D 例4.对环境人口容量可以进行定量估计.是因为( ) A.科技发展速度缓慢 B.环境人口容量具有相对确定性 C.人口的消费水平在不断变化 D.现有资源的总量是确定的 解析: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中.资源的总数并不确定.科技发展水平.人口的消费水平也在不断的变化中.因此.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但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资源的基础和潜力.科技水平和人口消费水平变化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因此.环境人口容量具有相对确定性.可以对环境人口容量进行相对定量的估计. 答案:B [模拟试题]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中部地区在我国历史和现代社会中都占有重要地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洪武时期湖北地区移民的迁入迁出分布示意图

江西师范大学方志远教授认为,“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首先“填”的都是平原及丘陵区,而“湖广填四川”几乎是与“江西填湖广”同时发生的。

……江西在元末属于陈友谅的势力范围,即使在朱元璋统一全国以后,其残余势力仍然对明政权构成威胁。因此,江西地区长期遭受着明朝统治者的“重赋”待遇。

材料二  ……过去5000年大概有3000年出头甚至更多,我们中国最精彩的故事在河南发生。我们已经有22个朝代在这里建都。随着我们国家最近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我们又看到了中国部地区加快复兴的前景……回往过去30年……我们非常清晰地看到所有的资源都在流明。……打开国门之后,资本、技术、投资、贸易机会、人才各种要素向哪里转移?中国的沿海区域,首先是珠三角、然后是环渤海。我们今天中国沿海城市看到了和世界一流城市差不多的场景。过去五年一个非常清晰的现象是若干资源要素开始向中国内陆转移。画一路线图的话中国沿海地区,中国内陆地区……

                                   ——郑州市副市长薛云伟《商业文明与城市变迁》(2009年12月6日)

材料三  多年来,中部成为国家宏观战略政策支持的边缘化地区,中部地区经济在“东部大开放”、“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背景下面临日益困难的窘境。2001年,全国生产总值增长速度首次出现东快、西次、中部居后的局面,中部塌陷已成为无法回避的现实。针对中部地区发展相对缓慢的状况,2006年4月,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把中部建成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以及综合交通运输枢纽;2009年9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通过《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争取到2015年,中部地区实现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升,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进展的目标。

(1)根据材料一概括洪武时期中部地区人口流动的原因。

(2)用先秦时期的史实说明“过去5 000年大概有3 000年出头甚至更多”,“中国最精彩的故事在河南发生”。材料二反映了我国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

(3)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时,针对河南等省份的交通运输问题采取了什么措施?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河南在中部崛起时可资利用的条件。

(4)从地理学科角度分析洪武时期“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积极意义。

(5)九江是我国近代“四大米市”和“三大茶市”之一,分析其成为米市和茶市的自然条件。

(6)请结合材料三,从经济常识角度谈谈你对国务院采取措施促进中部崛起的认识。

(7)中部崛起,政策支持不可或缺,但发展关键还得靠自己。试说明这一观点的哲学依据。

查看答案和解析>>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当前,我国人口与发展的矛盾依然尖锐,仍然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一是规模巨大且继续增长的人口数量给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压力。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全国总人口为129533万人。其中大陆人口共126583万人。同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1990年7月1日0时的113368万人相比,十年零四个月共增加了13215万人,增长11.66%,平均每年增加1279万人。二是相对贫乏的人均资源和生存空间占有,使我国发展经济、改善生活质量的任务艰巨。三是人口素质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我国每十万人中,受初中以上教育的只占48.7%,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口也只占3.6%。四是人口老龄化、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压力迅速增大。2000年我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有8811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96%,比1990年的5.6%上升了1.36个百分点。标志着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开始步入老年型社会。五是城乡就业矛盾突出,结构性失业严峻,劳动力市场机制尚不完善,劳动力资源不能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合理配置。

 

(1)我国目前老龄化问题突出,试分析老龄化会对我国社会经济产生哪些影响。

(2)我国目前存在的人口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要想做到人口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我国未来的人口政策的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人口增长老龄化突出,使得劳动力将会出现相对不足,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老龄化突出使我国养老基金增大,社会保障任务加重,国家负担加重;老龄化突出使我国青年人负担加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口素质的发展等等(根据学生回答酌情给分)?

(2)人口规模过大,增长仍然较快;人口生活质量不高;人口素质低;人口出现了老龄化;人口城乡结构不合理?

(3)继续控制人口规模增长;努力发展经济,提高人口生活水平;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口素质;采取适当的政策控制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加强城镇化建设,加快城市化速度,调整人口城乡比例

 

查看答案和解析>>

1991年,中国科学院发表报告《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力研究》,主张我国人口承载量最高应控制在16亿左右。目前,我国大陆人口已达12.95亿。虽然尚未超过学者们估计的我国人口承载量的最高值,但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我国人口与环境,特别是人口与一些资源之间的矛盾已经十分突出。

从人口与可耕地关系来看,我国位于世界人均可耕地最低的国家行列,目前人均可耕地不足世界人均可耕地的1/3。随着人口增长和城市化的发展,生活用地不断增加,可耕地总数和人均可耕地存在继续减少的趋势。

从人口与淡水关系来看,我国的淡水资源严重不足,人均淡水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由于缺水,工农业生产受到较为严重的影响,人们不得不大量开采地下水,有些地区出现地下水枯竭的迹象。

分析:人口增长过快可能给资源和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但是决不能说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人口数量的增长。在认识和处理人口数量与环境的关系时,我们必须辩证地看待问题,既不能把人口数量增长看作是环境污染的唯一决定性因素,因为环境污染主要是由于经济发展过程中,不重视保护生态环境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人口数量只是其中之一;也不能忽视人口数量增长对环境恶化的各种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只有正确认识和对待人口数量与环境的关系,才有利于各种问题的解决。

合作与探讨

对于地球的环境承载力,存在着截然不同的几种观点:

面对当前人口增长和资源利用加速的情况,以及由此引出的多种问题,悲观者认为,现今世界的人口太多,已经大大超过了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依照目前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不能解决人口过多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问题,人口进一步增长,后果将不堪设想。

乐观者着眼于尚未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资源以及未探知和未发现的领域,认为未来世界的人口,不会达到地球环境人口容量的极限值。在经济高度发展、科技进一步提高的未来,人类有足够的力量制止环境退化,推动人口与环境关系的良性循环。

介于悲观者和乐观者之间,许多学者认为未来全球环境人口容量在100亿左右。1972年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公布的报告认为,将全球人口稳定在110亿或略多一些,可以使地球上的人维持合理健康的生活。

问题:

1.100亿的地球环境人口容量是如何计算出来的?

2.上述三种观点,你赞成哪一种?试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绿色GDP,指用以衡量各国扣除自然资产损失后新创造的真实国民财富的总量核算指标。简单地说,就是从现行统计的GDP中,扣除由于环境污染、自然资源退化、教育低下、人口数量失控、管理不善等因素引起的经济损失成本,从而得出真实的国民财富总量。据此回答(1)~(3)题。

(1)我国引入绿色GDP概念的主要目的是

[  ]

A.使人们重视经济发展的单一速度指标

B.促进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发展第二产业

C.加快西部及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

D.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

(2)一个国家的绿色GDP指标反映了(双选)

[  ]

A.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的水平

B.一个国家与农业有关的国内生产总值

C.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

D.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质量

(3)我国拟进行绿色GDP统计的试点工作,可能碰到的问题有(双选)

[  ]

A.发达国家都不使用这一指标,没有经验可借鉴

B.资源环境定价很困难

C.不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国情,推行的时机不成熟

D.追求GDP的固有观念难改

查看答案和解析>>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992年我国政府正式提出保护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1994年我国颁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至此,我国加大了对环境保护的力度。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任重而道远。我国人口的过度增长进一步加大了环境保护的压力。人口过度增长必然导致人类从环境中索取的资源数量增加,排放到环境中的废弃物也势必增加。人类各种生产、生活活动的低效和无效管理是造成当今世界环境破坏、生态失衡、资源短缺的根本原因。?

  据有关材料报道,世界每年耕地表土净流失量高达230亿吨,我国高达33亿吨,仅次于印度,居世界第二位。水土流失面积367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38.2%,荒漠化面积达262万平方千米,而且荒漠化面积仍以较快的速度扩展,首都北京早在1991年就被内罗毕国际会议列为“沙漠化边缘城市”。一些媒体的环境报告指出,我国沙漠化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约65亿美元,约占全球荒漠化经济损失的16%。我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已居世界第二位,酸雨物质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已居世界第一位。据世界银行估价,我国每年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8%,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每年用于环境保护的投资却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0.6%~0.8%。?

(1)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最大的两个障碍是             。?

(2)1992年我国政府正式提出全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后,我国环境持续恶化的态势是否马上得以抑制???????

(3)《中国21世纪议程》提出了中国实施       的总体战略、对策和行动方案。

(4)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在            中发生的。?

(5)目前,我国的环境问题比较严重,主要表现在              等方面。(6)为使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首先要建立正确的发展观和人口观,试说明你对这两个观念的认识。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