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已知难溶于,如图4-1所示,下列装置中,不适宜于气体尾气吸收的是( )
已知硫化亚铁是一种黑色块状难溶于水的固体,与稀硫酸反应可生成硫化氢气体.亚硫酸钠与较浓的硫酸反应可得SO2气体,实验中用到的试剂可从下列试剂中选择:
①浓H2SO4 ②70%的H2SO4 ③25%的H2SO4 ④新启封的Na2SO3粉末 ⑤FeS固体 ⑥NaOH溶液 ⑦溴水 ⑧Na2CO3溶液
按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B瓶内出现浅黄色固体颗粒.
(1)A,D装置的分液漏斗、圆底烧瓶、烧杯中盛放的试剂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试剂编号).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2)B瓶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其中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
(3)E装置中两种试剂是________,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
(4)若A,E两装置产生气体(假如不含其他杂质气体)的速率相同,气体流量也相等,D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
(5)D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C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
某学生用图示装置(Ⅰ)制取溴苯和溴乙烷.已知溴乙烷为无色液体,难溶于水,沸点38.4℃,溶点-119℃,密度为1.46.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①检查气密性后,向烧瓶中加入一定量苯和液溴.
②向锥形瓶中加入乙醇和浓硫酸的混合液至恰好没于进气导管口.
③将A装置中纯铁丝小心向下插入混合液中.
④点燃B装置中酒精灯,用小火缓缓对锥形瓶加热10min.
请填写下列空白:
(1)步骤③时,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
(2)导管a的作用是________;
(3)C装置中∪型管内用蒸馏水封住管底的作用是________;
(4)反应完毕后,∪型管内的现象是________;分离出溴乙烷时所用最主要仪器名称是(只填一种)________;
(5)步骤④中可否用大火加热,理由是________
(6)为证明溴和苯的上述反应是取代反应而不是加成反应,该学生用装置(Ⅱ)代替装置B、C,直接与A相连接重新反应.
①装置(Ⅱ)的锥形瓶中,小试管内的液体是________(填名称),其作用是________;小试管外的液体是________(填名称),其作用是________.
②反应后,向锥形瓶中滴加(填化学式)溶液,现象是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装置(Ⅱ)还可起到的作用是________.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又有定性实验和定量实验之分。利用已学知识对下列实验进行分析并填空:
Ⅰ.
实验目的 |
| ||
实验 | |||
实验结论 | 结论: FeCl3在实验中的作用为: | ||
反应方程式 |
|
Ⅱ.
实验目的 | 探究卤素单质氧化性的相对强弱 | |
实验 | 现象 | 离子方程式 |
1.将少量氯水分别加入盛有KBr和NaI溶液的试管中,振荡后加入CCl4,振荡、静置 | (1)溶液分层,上层几乎无色,下层为橙色。 (2) | (1) (2) |
2.将少量溴水加入盛有NaI溶液的试管中,振荡后加入少量CCl4,振荡、静置 | (3) | |
实验结论并从原子结构上解释原因 |
|
Ⅲ.
资料:氯气难溶于饱和氯化钠溶液;实验室可利用MnO2和浓盐酸在加热的条件下制备氯气
实验:某食盐样品中混有NaBr杂质,为测定该食盐样品的纯度,设计实验过程如甲图所示:
阅读上述资料和实验过程,完成下列填空:
(1)请从下方乙图中选出四个装置(可重复使用),来完成制取并向溶液A中通入过量Cl2的实验,将所选装置的选项代码填入方框,并在括号中写出装置内所放的化学药品。
(2)为了证明甲图中溶液D中几乎不存在Br-,可选用的试剂为 (填选项字母)
A. 碘水 B. 淀粉碘化钾溶液
C. 新制氯水和四氯化碳 D. 食盐水
(3)依据甲图所示,在萃取操作中应选取的有机溶剂为
A. 四氯化碳 B. 水 C. 乙醇 D. 苯
(4)在萃取、分液的过程中,把分液漏斗玻璃塞上的凹槽对准漏斗口上的小孔,其目的是
(5)试计算原固体混合物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 %
为研究铜与浓硫酸的反应,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Ⅰ:反应产物的定性探究。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固定装置已略去)
(1)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F烧杯中的溶液通常是 。
(3)实验过程中,能证明浓硫酸中硫元素的氧化性强于氢元素的现象是
。
(4)实验结束后,证明A装置试管中反应所得产物是否含有铜离子的操作方法是 。
(5)为说明浓硫酸中的水是否影响B装置现象的判断,还须进行一次实验。实验方案为 。
实验Ⅱ:反应产物的定量探究
(6)在铜与浓硫酸反应的过程中,发现有黑色物质出现,经查阅文献获得下列资料。
资料1:
硫酸/mol·L-1 | 黑色物质出现的温度/℃ | 黑色物质消失的温度/℃ |
15 | 约150 | 约236 |
16 | 约140 | 约250 |
18 | 约120 | 不消失 |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