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1. 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谓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 “噫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 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3. 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声朗读第二段.指出:a.文中有一个叹词“噫 .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是什么句式?(提示:一般句式有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 字上.应读出“惋惜 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 的语气. 请同学们注意体会.齐声把最后四句再朗读一遍. 4. 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逾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