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硬件落后.“多读书.读好书 .利用网络资源.这些在不少地方还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书价高.连我们这些人都不大舍得买.何况是贫困地区的学校和学生.自然.家庭藏书不大可能.学校的图书馆也无法建立.计算机.网络更是天方夜谭.新课标的一些要求也只能是空谈. 5.评价不配套.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以考试来衡量教与学的成果.仍然是学校教学评价的主导方式.学校以考试成绩评教师.教师以考试成绩评学生.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已经成为新课程实施的“瓶颈 . 6.素质培养成效具有滞后性.素质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形成的.它往往是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形成的.如语文的语感就不是读几篇文章就能形成的.而且.它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检验的. 三.新课标员活实施的理论思考 由于上面所说的种种原因.新课程对于不少地方.不同层次的状况来说还只是“乌托邦 .就是在教育发达地区.实施起来也并不能行云流水.它是一种理想.一个观念层次的东西.所以.作为基层的教师.能做的.应该做的.只能是对它的创造性的实施. 1.新课标只是一个参照标准 新课标的编写组长巢宗祺教授在他的讲座中曾提到“新课标不可能在任何地方.不同层次适用.它只是一个理想化的参照标准. 因此.我们没有道理对新课标的各项要求进行盲目的断章取义的肢解.不同的地区.如东部与西部.教育资源.地域特点有很大的差异.学生的成长背景有很大的区别.不可能用相同的方式.相同的要求.不同的学生层次.优生与后进生.也应该“因材施教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新课标是我们的教育理想.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而具体的实施.应该着眼于现实. 2.关于“赋权于教师 教育改革中.如果忽视了教师的权力就如无视学生的主体性一样.将使教改失去活力而僵化.课程实施是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而课程实施的主要参与者是教师.成都教育学院的严先元教授认为.课程改革大致相当于教学改革.教师是连接二者的中间环节有人说:教学改革的过程就是课程改革的过程.可见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重要作用.张华把课程实施的取向分为三种: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课程创生取向.即不同的教师在课程实施时的不同方式.忠实取向认为.“教师这一角色的实质是.教师即课程专家所指定的课程变革计划的忠实执行者.教师就是课程的`消费者’. 相互适应取向认为.在课程变革过程中.实践者对课程做出修改是不可避免的.正如富兰所说:“变革是一个过程.而非一个事件. 相互适应取向中的教师是主动的.积极的“消费 者.课程创生取向认为真正的课程是教师与学生联合创造的教育经验.既有的课程计划只是供经验创生过程选择的工具而已.三种取向都有存在价值.有其优劣.这里不加评说.其实.三种取向当中.展现了教师权力的增加过程.现实生活中.教师连第二种取向都还不能做到.教师是教学层次的课程实施者.在他前面.观念层次.社会层次.学校层次.特别是社会和学校.赋予教师的自主权太少.毫无疑问.这极大地抹杀了教师的创造性.没有了教师观念和行为上的进步.教育改革是不可能成功的.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