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小组 | 槽中液体密度 ρ(×103千克/米3) | 实验序号 | 深度h(米) | 管口面积S(×10-4米2) | 质量m(×10-3千克) | 管内水产生的压强p(帕) |
甲 | 0.8 | 1 | 0.05 | 5 | 20 | 392 |
2 | 0.1 | 5 | 40 | 784 | ||
3 | 0.2 | 5 | 80 | 1568 | ||
4 | 0.2 | 10 | 160 | 1568 | ||
乙 | 1.0 | 5 | 0.05 | 5 | 25 | 490 |
6 | 0.1 | 5 | 50 | 980 | ||
7 | 0.2 | 5 | 100 | 1960 | ||
丙 | 1.2 | 8 | 0.05 | 5 | 30 | 588 |
9 | 0.1 | 5 | 60 | 1176 | ||
10 | 0.2 | 5 | 120 | 2352 |
实验序号 | 1 | 2 | 3 | 4 | 5 |
液体深度h(米) | 0.05 | 0.05 | 0.10 | 0.15 | 0.15 |
容器底面积S(米2) | 0.005 | 0.02 | 0.02 | 0.02 | 0.01 |
容器底部受到的液体压强P(帕) | 490 | 490 | 980 | 1470 | 1470 |
实验序号 | 6 | 7 | 8 | 9 | 10 |
液体深度h(米) | 0.05 | 0.05 | 0.10 | 0.15 | 0.15 |
容器底面积S(米2) | 0.005 | 0.02 | 0.02 | 0.02 | 0.01 |
容器底部受到的液体压强P(帕) | 441 | 441 | 882 | 1323 | 1323 |
某小组通过实验研究盛有液体的容器底部受到液体的压强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他们把两种液体(水和煤油)先后装在规格不同的烧杯中(如图)。用仪器测出液体的密度ρ、深度h,容器底面积S,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P。记录数据如表一、表二所示。
表一 (ρ水=1.0×103千克/米3)
实验序号 | 1 | 2 | 3 | 4 | 5 |
液体深度h(米) | 0.05 | 0.05 | 0.10 | 0.15 | 0.15 |
容器底面积S(米2) | 0.005 | 0.02 | 0.02 | 0.02 | 0.01 |
容器底部受到的液体压强P(帕) | 490 | 490 | 980 | 1470 | 1470 |
表二 (ρ煤油=0.9×103千克/米3)
实验序号 | 6 | 7 | 8 | 9 | 10 |
液体深度h(米) | 0.05 | 0.05 | 0.10 | 0.15 | 0.15 |
容器底面积S(米2) | 0.005 | 0.02 | 0.02 | 0.02 | 0.01 |
容器底部受到的液体压强P(帕) | 441 | 441 | 882 | 1323 | 1323 |
(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2、3、4(或7、8、9)有关数据,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_____________有关数据,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同种液体,当液体深度相同时,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与容器底部面积大小无关。
(3) 甲同学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6,2、7,3、8,4、9,5、10有关数据,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液体深度相同时,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与液体密度有关。请判断,甲同学的分析________。(选填:“错误”、“合理但结论不完整”或“合理且结论完整”)
实验序号 | 1 | 2 | 3 | 4 | 5 |
液体深度h(米) | 0.05 | 0.05 | 0.10 | 0.15 | 0.15 |
容器底面积S(米2) | 0.005 | 0.02 | 0.02 | 0.02 | 0.01 |
容器底部受到的液体压强P(帕) | 490 | 490 | 980 | 1470 | 1470 |
实验序号 | 6 | 7 | 8 | 9 | 10 |
液体深度h(米) | 0.05 | 0.05 | 0.10 | 0.15 | 0.15 |
容器底面积S(米2) | 0.005 | 0.02 | 0.02 | 0.02 | 0.01 |
容器底部受到的液体压强P(帕) | 441 | 441 | 882 | 1323 | 1323 |
某小组同学通过实验研究实心圆柱体(圆柱体密度大于液体密度)浸入液体的过程中,圆柱形容器中液体对容器底面压强的变化情况。如图17所示,他们将高H为0.10米的圆柱体挂在绳子下面,逐步改变其下表面到液面的距离h,用仪器测出液体对容器底面的压强p,将h和p记录在表一中。然后,他们变换液体重复实验,将数据记录在表二中。为进一步研究p和h的关系,他们计算了相邻两次实验中h及p的变化量△h和△p,并将结果分别记录在表一和表二的后二列中。(已知ρ1>ρ2,容器足够深,液体不溢出。)
表一(液体密度为ρ1) 表二(液体密度为ρ2)
实验序号 | h (米) | p (帕) | △h (米) | △p (帕) |
1 | 0.02 | 1000 | 0.0l | 0 |
2[来源:Zxxk.Com] | 0.01 | |||
3 | 0 | 1000 | 0.01 | 100 |
4 | 0.0l | 1100 | ||
5 | 0.02 | 1200 | 0.02 | 200 |
6 | 0.04 | 1400 | ||
7 | 0.05 | 1500 | 0.03 | 300 |
8 | 0.08 | 1800 | ||
9 | 0.10 | 2000 | 0.04 | 0 |
10 | 0.14 | 2000 |
实验 序号 | h (米) | p (帕) | △h (米) | △p (帕) |
11 | 0.02 | 800 | 0.0l | 0 |
12 | 0.0l | 800 | ||
13 | 0 | 0.0l | 80 | |
14 | 0.0l | 880 | ||
15 | 0.02 | 960 | 0.02 | 160 |
16 | 0.04 | 1120 | ||
17 | 0.05 | 1200 | 0.03 | 240 |
18 | 0.08 | 1440 | ||
19 | 0.10 | 1600 | 0.04 | 0 |
20 | 0.14 | 1600 |
① 实验序号2和13所空缺的数据分别为 (13) 、 (14) 。
②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4、5、6、7与8或14、15、16、17与18等数据中p和h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在圆柱体浸入同种液体的过程中, (15) 。
③ 请进一步综合分析表一、表二中的相关数据,并归纳得出结论。
(a)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3~8或13~18中△p和△h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到初步结论: (16) 。
(b)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3~8和13~18中△p和△h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到初步结论: (17) 。
④他们继续分析实验序号9和10或19和20数据及相关条件,发现圆柱体浸入液体后,当h大于 (18) 时,压强p不再随h而变化。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