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中由“二氧化碳浓度降低 导致①的过程中.体现出的地理原理是A.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减弱 B.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增强C.氟氯烃对臭氧的破坏作用加强 D.大气的保温效应加强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洋面封冻产生的效应叫做洋面封冻效应,下图是“洋面封冻效应与水、气候、生物相互作用关系示意图”,图中由“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导致①的过程中,体现出的地理原理是 (  )

20070402

 
 

A.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加强 B.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增强

C.氯氟烃对臭氧的破坏作用加强 D.大气的保温作用减弱

 

 

查看答案和解析>>

洋面封冻产生的效应叫做洋面封冻效应,下图是洋面封冻效应与水、气候、生物相互作用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

图中由“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导致①的过程中,体现出的地理原理是           

①.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减弱         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增强

③.氯氟烃对臭氧的破坏作用加强           ④.大气的保温效应加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洋面封冻产生的效应叫做洋面封冻效应,下图是洋面封冻与水、气候、生物相互作用关系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题。

图中由“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导致“气候变冷”的过程是因为(    )

       A.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增强               B.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减弱

       C.氟氯烃对臭氧的破坏作用加强                   D.大气的保温效应加强

查看答案和解析>>

洋面封冻产生的效应叫做洋面封冻效应,读下图,完成下题。

(1)

根据图中各项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判断数字①②③所代表的内容

[  ]

A.

①气候变暖 ②温室效应加强 ③气候变暖

B.

①气候变冷 ②温室效应减弱 ③气候变冷

C.

①气候变暖 ②温室效应减弱 ③气候变冷

D.

①气候变冷 ②温室效应加强 ③气候变暖

(2)

图中由“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导致①的过程中,体现出的地理原理是

[  ]

A.

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减弱

B.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增强

C.

氟氯烃对臭氧的破坏作用加强

D.

大气的保温效应加强

(3)

图中各项内容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一种动态的平衡关系,若其中某一环节遭到破坏,就会导致这种平衡关系的失常。目前,这种平衡关系失常对人类产生的危害最有可能是

[  ]

A.

引起海平面下降

B.

腐蚀建筑物

C.

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D.

皮服癌患者增多

查看答案和解析>>

洋面封冻产生的效应叫做洋面封冻效应,图6是洋面封冻与水、气候、生物相互作用关系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题。

1.洋面封冻与水、气候、生物相互作用关系体现了

A.气候会影响植被,但不会影响土壤

B.各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C.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具有相对独立性D.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2.图中由“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导致“气候变冷”的过程是因为

A.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增强        B.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减弱

C.氟氯烃对臭氧的破坏作用加强                D.大气的保温效应加强

查看答案和解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C

B

A

C

B

B

C

D

D

B

B

B

A

D

A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D

B

D

A

C

A

A

D

C

B

 

 

 

 

 

 

26(1)受纬度位置(赤道低气压带)影响(2分);地形(高原山地迎风坡降水多)(2分)

(2)A(阿拉拍海)温度高、盐度低;C(红海)温度低、盐度高(A、C回答其中一个即可:2分);A与C之间形成密度流(1分)

(3)优势:石油和天然气、光热、草场资源(2分)劣势:淡水资源少、耕地资源少、大多数矿产资源短缺(2分)(优势和劣势各回答两点即可)

(4)冬 (1分) A(2分)

27(1)东南向西北递减(1分),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1分)。

(2) A地主要为春旱 (1分)  B地主要为伏旱(7、8月份)。 (1分)  C地主要为冬旱。 (1分) 。

(3)①地石灰岩广泛分布,形成喀斯特地貌,多地下暗河,地表水渗漏比较严重。(2分)②为海南岛地形中部为山地,中央高四周低,河流径流快,而且河流比较   

短,使当地地表水缺乏。(2分)

(4)干旱灾害在我国分布地区广,但分布不均,在我国东部季风区危害较严重。在时间上干旱灾害出现频繁,有时持续时间较长。(2分)原因:我国主要为季风气候,夏季风的不稳定性造成我国各地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均,以及年际变化较大等原因造成的。(2分)

28(1).都是面积较大的外流盆地(1分)。判断依据:一是两图经纬度的跨度较大;二是两图的等高线都呈封闭状。且四周高、中间低;三是两盆地中都有外流河流经(甲图中为刚果河,乙图中为长江)。(3分)

(2).A图是冬暖夏热、降水比较丰富且主要集中夏季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应属于乙图所示地区(四川盆地)的气候类型和特点;B图是全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属于甲图所示地区(刚果盆地)的气候类型和特点。(4分)

甲图所示地区因常年受赤道低压带的控制,全年高温多雨;乙图所示地区因受季风环流的影响,气候特点随季节有明显的变化。(2分)

(3).两河均以雨水补给为主,还有小部分地下水补给。所不同的是乙图河流在春、夏季节有冰雪融水补给,这是因为长江上源地区流经青藏高原和横断山区,在春夏气温较高的季节有高山冰雪融水补给河流。(2分)

甲图河流流量最大的季节是秋季,这是因为刚果河的支流分布在赤道南北两侧,上源多分布在热带草原气候区,因此流量较大的时期南北交错:北侧各支流流量较大的时期是3―10月,南侧各支流流量较大的时期是10―3月,9一10月秋季正是南北两侧支流流量都较大的季节。(2分)

乙图河流径流量以夏季最大,这是因为长江流域的降雨主要集中在夏季。(2分)

(4).直射点的位置是23026’N、700W(1分);次日0点04分(1分);较慢(1分);

29    实验用材:水、沙子、烧杯(2个)、温度计(2支)、带夹子的铁架台、大功率白炽灯、手表、纸笔等

实验步骤:(1)在室内把装有相同体积水和沙子的两个烧杯放在铁架台两侧,把温度计分别插入水和沙子中,并用夹子固定。 (2)用大功率白炽灯将水和沙子同时加热到相同温度,并记录此温度。 (3)把步骤(1)的装置移到室外阳光下,观察升温过程,每隔10分钟观察一次温度计,并记录温度。 (4)把步骤(1)的装置移回室内,观察降温过程,每隔10分钟观察一次温度计,并记录温度。 (5)把记录的温度转绘成曲线图,比较水和沙子升温和降温的快慢,从而得出结论。

 实验结论:水升温和降温都比沙子慢,即水的温度变化比沙子小,说明海洋气温日较差比陆地小。

 

 

 

本资料由《七彩教育网》www.7caiedu.cn 提供!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