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一概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那些能代表民族文化认同.且濒于失传或正在失传的文化表现形式. B.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对于可传承的物质遗产而言.是一种无形遗产. C.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是指各民族独特的传统杰出工艺及非文字形式的艺术等文化表现形式.D.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现代化.城市化的影响.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故而急需保护.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关于力这一概念的认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物体相互接触,它们之间不一定有力的作用B、弹簧测力计与天平都是用来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C、只要物体受到力的作用,运动状态必然发生改变D、物体受到的每一个力都有它的施力物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下列对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E=n的理解正确的是(    )

A.E表示?t时间内的平均感应电动势

B.感应电动势E与磁通量变化量?Ф成正比

C.要求电路必须是闭合回路才能产生感应电动势

D.该定律只对由磁感应强度的变化引起的电磁感应适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下列对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E=n的理解正确的是(    )

A.E表示?t时间内的平均感应电动势
B.感应电动势E与磁通量变化量?Ф成正比
C.要求电路必须是闭合回路才能产生感应电动势
D.该定律只对由磁感应强度的变化引起的电磁感应适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实验表明:磁体能吸引1元硬币,下列对这一现象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物理学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创新和革命,促进了物质生产的繁荣与人类文明的进步.关于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认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牛顿第一定律是利用逻辑思维对事实进行分析的产物,不可能用实验直接验证B、开普勒关于行星运动的描述为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奠定了基础C、自然界的电荷只有两种,库仑把它们命名为正电荷和负电荷D、纽曼、韦伯在对理论和实验资料进行严格分析后,先后指出:闭合电路中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跟穿过这一电路的磁通量的变化率呈正比,后人称之为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第一卷(选择题,共30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B

2、B(A、“驰”改为“弛”;C、“篡改”改为“窜改”;D、“礼义之邦”改为“礼仪之邦”

3、D(A、“舐犊情深”比喻对子女的慈爱之情;B、“石破天惊”比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C、形容非常愤慨)

4、C(A、句式杂糅,去掉“造成的”;B、“关系到党执政能力和执政地位的巩固和提高”,改为“关系到党执政能力的提高和执政地位的巩固”;D、用错了关联词,“互相配合做某件事”与“共同完成某项任务”不是并列关系,而是选择关系,因此应把“和”改为“或”。)

二、(9分,每小题3分)

5、D(不是对概念的理解)

6、C(因果颠倒,因为梁祝传说具有多种艺术形式,才使梁祝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

7、D(A《十道四蕃志》是“第一次”记载,“完整”记载故事全貌的是《宣室志》,“死后化蝶”的情节到明代才出现。B“梁山伯原为浙江省宁波鄞县县令,因辛劳过度而病死”属于“专家考证”的内容;“终年21岁,尚未婚配”的内容,文中只说在《义忠王庙记》中有明确记载,不等于“专家考证”。   C 文中并无作者的明确观点   )

三、(9分,每小题3分)

8、B(A认错,道歉/告诫    B却,竟    C憎恶/大  D改变/交换)

9、C(①句为苏世长向周武帝陈述治国之道 ⑤句为高祖对苏世长的嘲讽  ⑥句为作者的评论,并且作者认为”非言有巧拙”)

10、C(苏世长因忍受不了疼痛而逃走)

第二卷(共120分)     

四、(23分)

11、(1)高祖与他有交情,多次派遣使者劝降,豆卢行褒总是杀掉使者。(译出大意1分;“旧”、“辄”各占1分)

(2)过去窦融率领河西归降汉朝,十代封侯,我率领汉南来归顺你,只承蒙你封了屯监。(译出大意1分,“侯”、“举”各占1分)

(3)现在因隋朝奢侈,百姓不能承受差遣,而归顺有道之君(或“您”)。陛下您应当割除奢侈,恢复朴素。(译出大意1分,“堪”“刈”各占1分)

12、(1)开篇两句渲染了秋日里边地紧张的战争气氛,哀怨的号角声与烽火的光焰交织在一起,有声有色地描绘出一幅边地悲壮雄浑的画面。(答案要有“战争气氛”和“悲壮雄浑的画面”之类的内容,同时要扣住诗的内容加以描述。)

(2)以大胆的想象,拟人化的手法,描写长安之景。“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暮云不知何时已经散去,露出皎洁的明月,多情的月亮把诗人遥远中长安照得如同白昼;“灞桥烟柳,曲江池馆”都在多情地等待着宋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抗金战争的前景充满信心的乐观态度,抒发了胜利在望的感情。(艺术手法2分,具体分析3分)

13、(1)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2)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3)千里澄江似练,征帆去棹残阳里。(4)孰能无过,过而能改。

五、(22分)

14、(1)是一种站得稳、立得直、不屈不挠、无惧无畏的精神,是一种虎死不倒架、虽败而不失尊严的男子汉大丈夫气概。(两点各占1分)

(2)①作者认为,当今中国多了些“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柔媚,少了些“大江东去浪淘尽”的刚健。②在强手如林的世界,当今中国要是没有这种汉子精神,怎么能在21世纪雪洗上一个百年里所蒙受的耻辱,重振中华雄风?(每点占2分)

15、(1)韩美林本身是一个经常失败的汉子,为失败的英雄立像,是精神上的贴合,心灵上的呼应。

(2)韩美林通过为失败英雄项羽立像,用项羽的精神和气概鼓舞和启发走过百年耻辱之路的中国人。(每点3分)

16、衬托的作用。用李清照和司马迁两位文学大师受项羽精神的感召,败而不气馁,败而有骨气,从而留下千古绝唱,来衬托项羽挺直腰干、顶天立地、败而不倒的英雄形象。(每点占2分)

17、所举例子能体现败而不馁,败而不失尊严,败不失骨气,不但列举出名子,还要简要写出“汉子”的事迹。(每点3分)

六、(15分)

18、买家追捧海外回流的大件器物。或海外回流的大件器物颇受买家欢迎。“买家”“追捧/欢迎/喜欢”“海外回流”“大件器物”各占一分。

19、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大禹治水;闻鸡起舞的祖逖、程门立雪的杨时;衣带渐宽终不悔、不到长城非好汉。

20、构成要素:一轮圆月,一双脚印,一条巨龙,一群鸽子。寓意:一轮圆月,以及一双脚印踏在其上,象征着中国人对月球探测的梦想;一条巨龙飞起,象征中国航天事业如巨龙腾空而起;一群和平鸽子,表达了中国和平利用空间的美好愿望。(能答出三个构成要素和两个寓意就能得5分)

七、作文(略)

附参考译文:

苏世长是京兆武功人。十几岁时,上书周武帝,周武帝对他年幼(敢上书)感到很奇异,问他读什么书,回答说:“研究《孝经》《论语》。”周武帝说:“有什么话值得说?”回答说:“治理国家的人连鳏夫寡妇都不敢怠慢。以德治国。” 周武帝说:“好。”让他在兽门馆读书。

    进入隋朝,做长安令,多次上书陈述治国办法。后来做了王世充的太子太保。与大将豆卢行褒驻守襄阳,高祖(李渊)与他们有交情,多次派遣使者劝降,豆卢行褒总是杀掉使者。

洛阳平定后(高祖平定王世充后),苏世长才与豆卢行褒归顺。高祖杀了豆卢行褒并责备苏世长。苏世长叩头认错说:“自古以来帝王登基,都是用擒鹿来作比喻,一个人获得了,其他众人便放手了。哪里有捕获鹿以后,还忿恨其他同猎的人,追究他们争夺鹿的罪名呢?况且武功故旧,动乱以来,死亡的差不多了,只有我得以见到太平盛世,如杀了我,是灭绝我们这些故人。” 高祖笑着释放了他。封他为玉山屯监。与他叙谈平生经历,调侃他说:“你认为自己是邪佞之人还是正直之人?”回答说:“愚鲁且正直。”皇帝说:“你如是正直的人,为什么背叛王世充归顺我?”回答说:“洛阳平定后,天下统一,我智穷力尽,才归顺陛下。假使王世充不死,我占据汉南,还是劲敌。”皇帝大笑,嘲讽他说:“为什么你名叫长而意气这样短,口中说正直之言而心中却这样邪曲?”世长说:“名长意短,确实如圣上所说。口正心邪,不敢领旨。过去窦融率领河西归降汉朝,十世封侯,我带领山南来归顺你,只封了屯监。”皇帝高兴,封他为谏议大夫。苏世长有智灵活善于辩论,大都如此。
    后来苏世长跟随皇上在泾阳围猎,收获很多,皇上进入旌门。环顾四周后问众位大臣说:“今天围猎,快乐吗?”苏世长回答说:“皇上您停下纷繁的政务,来围猎,不到百日,不算是十分快乐!”皇上变了脸色,后来又笑着说:“你发狂了吗?”苏世长回答说:“如果仅从我的角度来考虑便是发狂了,但如果从您的角度来考虑则是一片忠心呀!”苏世长曾经在披香殿侍候皇上用餐,酒喝到高兴的时候,上奏道:“这座宫殿是隋炀帝建的吧?为什么雕刻装饰这么华丽呢?”高祖回答说:“你好进谏像个直率的人,其实内心狡诈。你难道不知道这座宫殿是我建的,却假装说是隋炀帝建的呢?”苏世长回答说:“我只是看见倾宫、鹿台,不是一位受天命的君王所做的。您武功所住的房屋仅能够遮住风雨,当时您也认为很满足了。现在因隋朝的奢侈,百姓不能承受驱使,因而归顺有道之君。您应当割除奢侈,恢复朴素。现在却在他的宫殿又大加装饰,想拨乱反正,难道可能吗?”高祖认为十分正确。

苏世长生活简朴,为人直率,缺乏威严。刚到陕州的时候,城里的人做违法的事,不能禁止,于是在市井中引咎自责,役卒讨厌他的虚伪,用鞭子打得他鲜血长流,苏世长忍受不了疼痛,呼叫着逃走了。观看的人都大笑,议论的人都说他诡诈。

历任陕州长史、天策府军谘祭酒,被封为学士。贞观初年,出使突厥,与颉利抗争礼金,不妥协,拒绝向突厥献礼,朝廷认为他勇敢。外出做巴州刺史,船翻了,溺水而死。

……

评论说:在唐朝刚拥有天下的时候,鉴戒割除隋朝弊端,采纳忠正之言,苏世长直言进谏,当时的皇帝正要开阔言路,借以勉励全国,即使触及禁忌,却没有触怒皇帝。等到祸乱已平定,君位稳定,后来的人比照前人的做法,还想用鲠直的言论获取荣耀,所以常常遭到斥责怪罪,被讨厌困辱。不是言辞有巧拙之分,遇到的时代不同了。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