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对古代诗歌内容的鉴赏 古代诗歌的内容大体可概括为:①写景抒情,②咏物言志,③边塞征战,④怀古咏史,⑤即事感怀,⑥羁旅行役.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1.“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其中“柳”谐音“留”,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发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如答不是关键而叉能自圆其说者,可酌情给分)

2.诗眼分别是“动”、“多”。在夜空群星的照耀下,宫殿中的千门万户也似乎在闪动。宫殿高入云霄,靠近月亮,仿佛照到的月光特别多。这两句不仅把星月照耀下宫殿巍峨清丽的夜景活画出来了,而且寓合着帝居高远的颂圣味道,虚实结合,形神兼备,语意含蓄双关,因这两字,全联境界全出。

3.(1)不一致;古行宫寥落。

    (2)托物言情(寄情于物);委婉、含蓄;乐景写哀(反衬)。

    (3)不完全相同。两首诗都表达了宫女寂寞、哀怨的感情。韩诗表现了宫女对自由生活的憧憬以及冲破樊笼的愿望;而元诗流露出无可奈何、怀旧度日以了残生的情丝。

4.(1)那深秋的细雨给千家万户挂上帘幕;傍晚落目的余晖,给楼台酒上了淡淡的一层金色,晚风中不时传来悠扬的笛声。

    (2)渴望归隐林  用典(两题只要大意对就可酌情给分)

5.(1)参考一:一个狂风大作的寒夜,作者住在江边,狂风卷起房子一样高的浪头,江涛长吗不止,水下的鱼龙都被惊动了。这既是写景,也是在写作者翻腾不已的忧愤心情。参考二:夜泊江湾,江景凄寒,涛人思潮翻滚,对江长啸,以至惊动了水底鱼龙,掀起狂风卷地,巨浪高如房屋,汹涌翻腾。(作者用夸张的手法)景物间寄托了强烈的忧愤之情。

    (2)下片的“草草兴亡休问,功名泪,谷欠盈掬”,交代了作者的感情。朝廷偏安,无心抗敌;作者为国立功、收复失地的远大理想无法实现,心中痛苦万分。所以该句所说的难以尽吐的感情,应是心系国事、报国无门的忧愤痛心之情。

6.(1)比喻极小的名和利。表明了诗人对追名逐利的否定和厌弃。

    (2)都对陶渊明愤世嫉俗、脱离尘世的隐居生活,表示理解、赞赏和向往。

7.(1)前六句是借景抒情,后两句是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时,报国无门”的思想感情。

    (2)自月升到月落,诗人不曾合眼,身倦;诗人心事重重,彻夜难眠,心倦。

8.①诗史  诗圣  五言律诗

    ②戍鼓断人行;有弟皆分散;无家问生死;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写出两句即可)

    ③诗人思念故乡,感情上觉得故乡的月比其他地方的月更明亮。这样写便突出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之情。(意思对即可)

9.①春夏之交,气候变暖,明蛙已经开始欢唱;但蛙声忽然停歇,所以觉得怪。尾句交代了原因:气候又变寒了。“怪”字揭示了春夏之交,气候乍暖还寒的特点。

    ②视觉――游子春衫单、桃花飞尽;味觉――野梅酸;表现天已变暖的感觉。听觉――-蛙声歇;触觉――东风寒;表现“寒”的感觉。

10.以蝉喻人,说明自己生活环境恶劣,政治上不得意,言论上受压制;比喻手法,两句字字说蝉,也字字说自己,在这里物我一体。

11.景中情。一、二句说茅斋的极度低矮狭窄,而且连江上的燕子都频频而来,自然要引起主人的烦恼,三、四句细致描写燕子在屋内的活动,在精细的描写中包含着心绪不宁的袖情。全诗借燕子引出禽鸟亦若欺人的感慨。(如答“情中景”,只要能自圆其说也应酌情给分)

12.(1)A D(这两项错误同源。苏轼这首词是纪实抒情,不是追忆往昔。与其他谪官不同,苏轼对异地风物不加排斥,他心胸开阔善于发现美、赞颂美。在我国词史上讴歌海南之春,苏轼开先河。)

    (2)要点:①诗人将同一个字间隔重复使用。②“嘲字”,错落有致,音调明朗,突出对“春”的遣染,别有一番情趣。(如持异议,只要言之成理亦可)

13.①应填一“见”字。秋风虽可闻、可触、司感而似乎不可见,因为它是无形的。但我们又可从树叶黄落,百卉凋零中,真切地见到秋光秋色,秋容秋态,从而更生动传神。②羁旅在外的游予的孤寂情怀和对家乡、亲人的悠长的思念。

14.梁的评论是正确的。诗人把生活感受融入梦境,把《离骚》《逍遥游》和神话传说化入词中,通过抻奇的想象使梦境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构战气势恢宏、格调雄奇的意境。它与诗人其他作品的清丽、婉约确实很不相同。

15.①秋草、寒林、斜日、寂寂江山摇落处

    ②湘心无琦吊岂知?当世没有人能了解自己的际遇心情。(贾谊不知“我”吊贾谊,如屈原不知贾谊吊屈原;同样际遇之人不能彼此相知,何况当世之人。)

    ③借古喻今

16.《寻陆鸿渐不遇》全诗紧扣诗题,一、二句写“寻”到郊外和郊外环境,“野径人桑赢”一句简洁而生动地勾画出一幅郊外农村图景。三、四句写“寻”到家门,点染出家门口淡雅质朴的景色。五、六句写“不遇”。“欲去”又“问”,生动地写出诗人寻人不遇的心情。七、八句写邻入回答,明白如话而有情趣。诗人通过对陆鸿渐居家环境的推写和邻人的答话,从侧面写出陆鸿渐的性格、情趣,全诗写得层次井然流畅和谐。《寻隐者不遇》写得简洁含蓄,明白如话,开头一句因不遇而问,二、三、四句都是童子做答。一问一答,情趣盎然。轻松、文哲、童子、白云缭绕的远山组合成一幅冲淡、清远的图画。三、    四句给人留下邈远的想象空间。隐者虽末遇,但隐者远离尘世、淡远飘逸的形象仿佛浮现在眼前。(能从内容和写法上作比较具体的赏析,赏析较细致深入者给满分。如有不同见解,只要能自圆其说可酌情给分。)

17.(1)不同意。从首尾两句来看,送别二字都在点题。(本题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

    (2)通过拟人手法,深刻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眷恋之情。

18.其含义不尽相同。“夕殿下珠帘”似有意为之,因为是“夕”时而下,殴外已是“流萤飞复息”;而“却下水晶帘”似无意而为之,因为早已“夜久”,而实际上更是主人公想用“下帘”来隔断思念,不想也罢的心情写照,展示了主人公复杂的内心世界,可谓字少情多。这两首诗的前两句都是写景,但前者是以景起兴,后者是景中见人,景中生情。两诗都是思妇诗,但谢诗大胆直露,热情奔放,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敢爱敢恨的妇女形象;李涛则委婉含蓄,朦胧深沉,为我们塑造了一一个含羞沉稳的妇女形象,体现了伟大作家风格的多样化。这两首诗同题同体,主题都是宫怨,但谢诗中女主人公的“怨”是“忙怨”,是对对方的牵挂、关爱;李诗中的女主人公则是“闲怨”,更多的是对对方的失望。两诗都未蓍一个“怨”字,而字里行间却无不流露出怨意,以此见诗家“不著意字,尽得风流”之真意。这两首诗都融人、物、景、情于一体,但谢诗的人、物、景、情平列于画面之上,  缺少一种深层的构思,不易引发读者透过画面作更深的追索玩昧;李诗则虽不见人物姿容与心理状态的刻画,却处处指向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19.(1)①“绕”字好,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②“晓”字好,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圈,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2)答案可以有两种,答其中一种即可。①同意。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虽写了花之凋零,却又写了青杏新生,显示出生机与活力;二、三句则又移向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飞,给画面带来了盎然生气,而绿水绕人家也饶有情趣,这样一来,人的心情也自然随之敞阔;末句虽言萋萋芳草,却以“天涯”起笔,意境开阔。总之,词的上片虽写“絮飞花落”的暮春之景,却处处可见旷达之语。②不同意。起句写花之凋零,青杏酸涩,为整首词投下了悲凉的阴影;二、三句写燕子翻飞、绿水绕人家,虽富情趣,也不乏暖意,但却是以乐景衬哀情;四句说柳絮飘飞,着一“又”字,则又表明词人之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自然流出;“芳草”在古诗词中常用来写愁情,此处亦然,“天涯何处无芳草”即言愁情无限。因此,这首词中对“絮飞花落”等景物的描写,依然浸透着伤春之情,并非旷达之语。(以上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20.写诗人寻访不得之后的想象;与首句呼应,仍然从奏乐环境着笔;通过花的繁盛烂漫,写出乐声的明丽、热烈、欢快;一个“疑”字,写出了似真似幻的感觉;以视觉意象写听觉感受(通感),别具一格。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