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两极板间匀强电场的场强E的大小.(2)从解除锁定到小球运动到车底板的中央位置时.小球和小车的对地速度各是多少?解析:(1)设小球和小车的加速度分别为a1和a2.由牛顿第二定律: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两块足够大的平行金属极板水平放置,极板间加有空间分布均匀、大小随时间周期性变化的电场和磁场,变化规律分别如图1、图2所示(规定垂直纸面向里为磁感应强度的正方向).在t0时刻由负极板释放一个初速度为零的带负电的粒子(不计重力).若电场强度E0、磁感应强度B0、粒子的比荷均已知,且t0,两板间距h

(1)求粒子在0t0时间内的位移大小与极板间距h的比值;

(2)求粒子在板板间做圆周运动的最大半径(h表示)

(3)若板间电场强度E随时间的变化仍如图1所示,磁场的变化改为如图3所示,试画出粒子在板间运动的轨迹图(不必写计算过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带等量异种电荷的两平行金属板相距L,板长H,竖直放置,x轴从极板中点O通过,如图20所示。板间匀强电场的场强为E,且带正电的极板接地。将一质量为m、电量为+q的粒子(重力不计)从坐标为x0处释放。

小题1:试从牛顿第二定律出发,证明该带电粒子在极板间运动的过程中,电势能与动能总和保持不变。
小题2:为使该粒子从负极板上方边缘的P点射出,须在x0处使该粒子获得竖直向上的初速度v0为多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汤姆逊用来测定电子的比荷实验装置如下:真空管内的阴极C发出电子,(不计初速,重力和电子间相互作用), 经过A、B间的电场加速后,穿过A、B的中心小孔沿中心轴O/O的方向进入到两块水平正对的长度为L的平行极板D和E间的区域,当极板间不加偏转电压时,电子束打在荧光屏的中心O点,形成一个亮点;若在D、E间加上方向向下、场强为E的匀强电场,电子将向上偏转;如果再利用通电线圈在D、E电场区加上一垂直纸面的匀强磁场(图中未画出),调节磁场的强弱,当磁感应强度的大小为B时,荧光斑恰好回到荧光屏中心。接着再去掉电场,电子向下偏转,偏转角为φ。如图所示,求(1)在图中画出磁场B的方向 (2)根据L、E、B和φ,推导电子的比荷的表达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汤姆逊用来测定电子的比荷实验装置如下:真空管内的阴极C发出电子,(不计初速,重力和电子间相互作用), 经过A、B间的电场加速后,穿过A、B的中心小孔沿中心轴O/O的方向进入到两块水平正对的长度为L的平行极板D和E间的区域,当极板间不加偏转电压时,电子束打在荧光屏的中心O点,形成一个亮点;若在D、E间加上方向向下、场强为E的匀强电场,电子将向上偏转;如果再利用通电线圈在D、E电场区加上一垂直纸面的匀强磁场(图中未画出),调节磁场的强弱,当磁感应强度的大小为B时,荧光斑恰好回到荧光屏中心。接着再去掉电场,电子向下偏转,偏转角为φ。如图所示,求(1)在图中画出磁场B的方向 (2)根据L、E、B和φ,推导电子的比荷的表达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汤姆逊用来测定电子的比荷实验装置如下:真空管内的阴极C发出电子,(不计初速,重力和电子间相互作用), 经过A、B间的电场加速后,穿过A、B的中心小孔沿中心轴O/O的方向进入到两块水平正对的长度为L的平行极板D和E间的区域,当极板间不加偏转电压时,电子束打在荧光屏的中心O点,形成一个亮点;若在D、E间加上方向向下、场强为E的匀强电场,电子将向上偏转;如果再利用通电线圈在D、E电场区加上一垂直纸面的匀强磁场(图中未画出),调节磁场的强弱,当磁感应强度的大小为B时,荧光斑恰好回到荧光屏中心。接着再去掉电场,电子向下偏转,偏转角为φ。如图所示,求(1)在图中画出磁场B的方向 (2)根据L、E、B和φ,推导电子的比荷的表达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一、选择题

1、B    2、C  3、AC    4、D    5、BC  6BC  

7、A  解析:由题意知,地面对物块A的摩擦力为0,对物块B的摩擦力为

对A、B整体,设共同运动的加速度为a,由牛顿第二定律有:

对B物体,设A对B的作用力为,同理有

联立以上三式得:

 8、B    9、A       10、B

二、实验题

11、⑴ 不变    ⑵ AD  ⑶ABC  ⑷某学生的质量

三、计算题

12、解析:由牛顿第二定律得:mg-f=ma

                         

    抛物后减速下降有:

                          Δv=a/Δt

                    解得:

 

13、解析:人相对木板奔跑时,设人的质量为,加速度为,木板的质量为M,加速度大小为,人与木板间的摩擦力为,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对人有:

(2)设人从木板左端开始距到右端的时间为,对木板受力分析可知:,方向向左;

由几何关系得:,代入数据得:

(3)当人奔跑至右端时,人的速度,木板的速度;人抱住木柱的过程中,系统所受的合外力远小于相互作用的内力,满足动量守恒条件,有:

 (其中为二者共同速度)

代入数据得,方向与人原来运动方向一致;

以后二者以为初速度向右作减速滑动,其加速度大小为,故木板滑行的距离为

  

14. 解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在t=2s内运动员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其加速度大小为

 =8m/s2

设此过程中运动员受到的阻力大小为f,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mg-f=ma

得           f=m(g-a)=80×(10-8)N=160N

(2)从图中估算得出运动员在14s内下落了

                     39.5×2×2m158 m

根据动能定理,有

所以有    =(80×10×158-×80×62)J≈1.25×105J

(3)14s后运动员做匀速运动的时间为

              s=57s

运动员从飞机上跳下到着地需要的总时间

        t=t+t′=(14+57)s=71s

15. 13、解析:(1)取竖直向下的方向为正方向。

   球与管第一次碰地前瞬间速度,方向向下。

   碰地的瞬间管的速度,方向向上;球的速度,方向向下,

   球相对于管的速度,方向向下。

   碰后,管受重力及向下的摩擦力,加速度a=2g,方向向下,

   球受重力及向上的摩擦力,加速度a=3g,方向向上,

球相对管的加速度a=5g,方向向上。

取管为参照物,则球与管相对静止前,球相对管下滑的距离为:

要满足球不滑出圆管,则有

(2)设管从碰地到它弹到最高点所需时间为t1(设球与管在这段时间内摩擦力方向不变),则:

设管从碰地到与球相对静止所需时间为t2

因为t1 >t2,说明球与管先达到相对静止,再以共同速度上升至最高点,设球与管达到相对静止时离地高度为h’,两者共同速度为v’,分别为:

然后球与管再以共同速度v’作竖直上抛运动,再上升高度h’’为

因此,管上升最大高度H’=h’+h’’=

(3)当球与管第二次共同下落时,离地高为,球位于距管顶处,同题(1)可解得在第二次反弹中发生的相对位移。

 

16. 解析:(1)小球最后静止在水平地面上,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空气阻力做功使其机械能减少,设小球从开始抛出到最后静止所通过的路程S,有 fs=mv02/2       已知 f =0.6mg    代入算得: s=  5 v02/(6g)                

    (2)第一次上升和下降:设上升的加速度为a11.上升所用的时间为t11,上升的最大高度为h1;下降的加速度为a12,下降所用时间为t12

    上升阶段:F=mg+f =1.6 mg

    由牛顿第二定律:a11 =1.6g           

    根据:vt=v0-a11t11,  vt=0

    得:v0=l.6gt11, 所以t11= 5 v0/(8g)              

    下降阶段:a12=(mg-f)/m= 0.4g          

    由h1= a11t112/2  和 h2= a12t122/2      得:t12=2t11=5 v0/(4g)          

    所以上升和下降所用的总时间为:T1=t11+t12=3t11=  15 v0/(8g)        

    第二次上升和下降,以后每次上升的加速度都为a11,下降的加速度都为a12;设上升的初速度为v2,上升的最大高度为h2,上升所用时间为t21,下降所用时间为t22

    由v22=2a12h1  和v02=2a11h1          得  v2= v0/2           

    上升阶段:v2=a11t21     得:t21= v2/ a11=  5 v0/(16g)       

    下降阶段:  由  h2= a11t212/2   和h2= a12t222/2        得t22=2t21       

 所以第二次上升和下降所用总时间为:T2=t21+t22=3t21=15 v0/(16g)= T1/2    

    第三次上升和下降,设上升的初速度为v3,上升的最大高度为h3,上升所用时间为t31,下降所用时间为t32

    由 v32=2a11h   和v22=2a12h         得:  v3= v2/2  = v0/4

    上升阶段:v3=a11t3l,得t31= 5 v0/(32g)    

    下降阶段:由 h3= a11t312/2       和h3= a12t322/2            得:t32=2t31    

    所以第三次上升和下降所用的总时间为:T3=t31+t32=3t31=15 v0/(32g)= T1/4       

    同理,第n次上升和下降所用的总时间为: Tn        

    所以,从抛出到落地所用总时间为: T=15 v0/(4g)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