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2007年12月16日,经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报请国务院同意,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作为首次开展的“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中部试验区彰显中央促进中部崛起、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坚定决心,同时也表明我国探索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发展之路、落实科学发展观迈出了新的步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武汉位于长江流域腹心,是长江中游水陆交通枢纽,号称“九省通衢”,明清时期已发展成为长江中游重要的工商业重镇。自近代开埠通商,各类新式工商企业陆续兴办,武汉工商业日益发达,到19世纪末发展成为长江中游最大的工商业城市。
材料二 武汉是1911年辛亥革命的发源地。武昌起义爆发后,成立的湖北军政府立即宣布废除清朝宣统年号,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又颁布《中华民国鄂州约法》,规定国家主权属于人民,人民享有言论、结社、信仰等自由;还通告全国,号召各省人民发动起义,共同推翻清政府腐朽统治。
(1)近代武汉开埠通商的背景是什么?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开埠通商后武汉工商业日益发达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湖北军政府政治制度变革的基本主张,指出武昌起义的重大影响。
材料三 中部地区(指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六省)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地处中部腹地,承东又启西,照南又顾北。中部地区的每一个发展步伐的外溢效应都能惠及东部和西部……综合分析中部地区就会发现,“中部崛起”战略具有“四两拨千斤”“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如同在中部腹地安装一台强有力的发动机。——《区域发展战略的重大转折——为什么要实施“中部崛起”战略》
(3)结合材料三和图(中原城市群规划图)分析:中原城市群是河南省实现中原崛起的重要手段。与国内其他城市群相比,你认为中原城市群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材料四 我国某区域图
(4)图中甲区域为我国著名商品粮基地,它是 与我国东北地区重要的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相比,有哪些区位优势?
材料五 进入21世纪,随着市场机制作用的日益增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经济圈对中部地区的依赖日益加深,所以,必须加快中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为东部地区提供广阔而稳定的原料产地和市场,如果中部地区发展不起来,将直接拖累东部地区的发展,严重阻碍全国经济的增长。
(5)材料五主要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什么观点?
材料六 2007年6月11日,在湖北省第九次党代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在《坚持科学发展,推进改革创新,为构建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而奋斗》的报告中说,武汉依托人才、技术、工业基础的优势,在打造城市圈的过程中逐渐显示出了作为中部地区中心城市的龙头地位。武汉的光纤、激光和数控等一批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走上了一条“差异化发展的道路”。早在一年前,中央关于中部崛起的10号文件也已将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4个中部城市群正式入围,这意味着武汉已进入国家宏观发展战略视野。
(6)结合材料六,运用所学的政治常识分析党和政府在中部的崛起中所起的作用。
[c1] 选做题:请在A、B、C、D四题中选定两题作答,如多做,则按所答的前两题评分。
A.【海洋地理】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表示的海底地形名称是A ▲ ;B ▲ 。
(2)①处为基岩海岸,其主要利用方式为 ▲ ;②处为砂质海岸,其特点是 ▲ ;
③处为珊瑚礁海岸,它与红树林海岸同属于 ▲ 海岸。
(3)图中②处附近有莺歌海盐场,分析其发展晒盐业的主要有利自然条件 ▲ 。
(4)海南岛已被国家确定为“国际旅游岛”,这将促进其海岸带的大规模开发。在大规模开发海岸带过程中,应采取哪些措施保护海洋环境? ▲
B.【城乡规划】图19为“某城市用地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城市的城市地域形态类型为 ▲ ,特点是 ▲ 。
(2)该市规划要求保留农田和生态绿地作为隔离带,并在此基础上规划了城市道路系统、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和各类工业区,请在下列规划内容中分别指出一项不合理之处,并说明理由。
规划内容 |
不合理之处 |
理由 |
A-高新技术园区、B-物流中心 C-建材和水泥厂、E-机械制造厂 |
▲
|
▲
|
分别规划三处自来水厂和两处污水处理厂 |
▲ |
▲ |
C.【旅游地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某时期杭州国内游客统计
来源 |
人数(万) |
比例(%) |
平均逗留天数(天) |
上海 |
45 |
45 |
2 |
江、浙两省 |
25 |
25 |
3 |
华东其他省份 |
20 |
20 |
3 |
其余省份 |
10 |
10 |
4 |
总计 |
100 |
100 |
2.65 |
材料二 杭州西湖是“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在以西湖为中心的60平方千米的园林风景区内,分布着主要风景名胜40多处,重点文物古迹30多处。图20是“以杭州为中心300千米范围示意图”。
(1)分析资料可知,杭州旅游业的主要客源地是 ▲ 等省份。
(2)西湖是杭州最为著名的旅游区(景点),该景区具有很大的旅游价值,其主要原因是
▲ 。
(3)列举出两个分布在以杭州为中心300千米范围内的“世界遗产” ▲ 。
(4)“自驾”旅游,彰显个性,时尚的旅游方式,自由、随意的旅行安排,近几年来在长三角地区日益盛行。 “自驾游”在我国长三角地区迅速兴起的原因是( ▲ )
A.经济收入的差别不断增大 B.旅游业中介服务机构日渐衰落
C.交通的发展及休闲时间增多 D.新的旅游景点不断增多
D.【环境保护】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十五届世界气候变化大会于2009年12月7~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这是一次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会议。来自192个国家的谈判代表聚首共商2012年至2020年的全球减排协议。
材料二:2008年中国某公司与丹麦签署二氧化碳减排贸易协议,丹麦向中国购买63万吨二氧化碳减排指标。
(1)从经济、环境和国际合作等方面分析中国向发达国家转让温室气体减排指标对中国的积极意义
▲ 。
(2)从企业层面看,实现低碳经济的主要途径是清洁生产和发展循环经济。
清洁生产的基本内容包括清洁的能源、清洁的 ▲ 、清洁的 ▲ 。
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是 ▲ 。
(3)从个人层面看,在生活中节能环保也是践行低碳经济的重要方面,请试举两例你生活中节能的主要做法 ▲ 。
[c1]30.
在中国,制陶技艺的产生可追溯到公元前4500年至公元前2500 年之间,CHINA名称就因此得来。从原始的彩陶、秦砖汉瓦、唐三彩、青白瓷……无不反映着一个时代所 特有的社会生存环境与人文环境。
材料一 古代中国制瓷业的产生与发展简表
新石器时代 | 发明了陶器,制瓷业起源。 |
东汉晚期 | 出现成熟的青瓷 |
南北朝 | 成功烧出白瓷,为制瓷业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 |
隋唐 | 工艺成熟、制瓷业成为独立生产部门,瓷器成为日常生活用品。唐末以后,瓷器一度取代丝绸成为中国海外贸易中最大宗的物品。 |
宋代 | 出现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系统,景德镇成为"瓷都"。 |
元代 | 进入彩瓷时期,烧出了青花和釉里红。 |
明代 | 创造了斗彩和五彩瓷。 |
清代 | 创造了粉彩和法琅彩。 |
材料二 中世纪以来,欧洲兴起一股收藏中国瓷器的热潮。文艺复兴时意大利画家的作品《群神宴》(下图),画了盛水果和汤的三件中国明朝的青花瓷。
《东西方博览会展品目录》中评论说,“从16世纪起,欧洲瓷器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既在装饰图案又在物质方面为模仿中国瓷器而作出努力的历史”。
18世纪初,法国有一首诗:“来啊,观赏这件瓷器,吸引我的是它的绚丽,它来自一个新的天地,从未见过如此优美的艺术。多么诱人,精致超俗,来自中华,它的故土。”
(1)依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制瓷业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制瓷业对古代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2)对于古代中国瓷器的评价认识,材料二能够说明哪些问题?
材料三 瓷器是高岭土(矿物)经过加工成型,再经高温烧制而成。下图示意为中国古代与现代陶瓷主要生产地分布。
(3)在中国古代瓷窑由少量的官窑逐步发展到众多的民窑,而且,瓷器成为对外贸易交往的主要商品。指出这些现象所体现的两种文化扩散类型。
(4)比较图中古代瓷窑和现代瓷窑区位选择的不同点,并简析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5)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家居陶瓷消费从注重实用,向更加注重文化品位的高端消费发展。联系实际,从经济学角度谈谈家居陶瓷消费水平提高的原因。
(6)结合材料一,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知识说明我国制瓷业发展的必然性。
读下列材料和图,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4年7月20日电中国北极考察站首批队员20日从北京启程,前往挪威斯瓦尔巴群岛(原名斯匹次卑尔根群岛)开展科学考察中国北极考察站―黄河站(位于北纬78°55′、东经11°56′的挪威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新奥尔松。)中国在20世纪20年代签署的《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条约》,为中国在群岛建站创造了可能,这一条约规定,各个签约国均有权在群岛上进行考察和开发活动,目前有18个国家在此建立了科学考察站。
材料二 1920年2月9日,英因、美国、丹麦、挪威、瑞典、法国、意大利、荷兰及日本等18个国家,经过繁忙的穿梭外交,在巴黎签订了斯匹次卑尔根群岛行政状态条约,即“斯瓦尔巴德条约”。1925年,中国,前苏联、德国、芬兰、西班牙等33个国家也参加了该条约,成为《斯瓦尔巴德条约》的协约国。
材料三 岛上多崎岖山脉,最高点为海拔1713米的牛顿峰。煤、磷灰石等储量丰富。植被主要是岩高兰和云莓。岛上建有3个国家公园,3个自然保护区,15个鸟禁猎区,3个植物保护区。目前岛上居民约为2400人,人口年自然增长率为―3.55%。
(1)当“雪龙号”科考船到达斯瓦巴群岛的海港时,五星红旗飘向 方向。
(2)图中的比例尺约为 (数字式),海域①的名称是 ,“黄河站”离北极点的最短距离约为 千米,考察站的气候类型是 。
(3)斯瓦尔巴群岛的对外交通运输方式主要是 和 从材料三中看,斯瓦尔巴群岛上的经济以是 业和 业为主,该群岛的西部比东部的年平均气温高的原因是 。岛上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来看,其人口再生产类型是 型。
(4)中国科考队员在斯瓦尔群岛海域发现了不少通常生活在法国和美国东海岸的温暖海域的海洋生物―“蓝贻贝”,和居住在加拿大北部的因纽特人首次看到了知更鸟;猎人行走在海面的冰层上,会发生因冰太薄而掉下去的事件一样,这个/发现反映出了什么环境问题? 。也说明生物对地理环境有明显的 作用。
(5)斯瓦尔巴群岛上煤的蕴藏量并不丰厚,将煤运到欧洲大陆的距离又很远,在这里采煤其实是得不偿失的。可是煤炭的开采并未停止,原因是
A.极地附近的煤炭有很大的科研价值
B.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也行使对群岛的主权
C.虽然利润不大,但不开采是对资源的严重浪费
D.挪威本土气候寒冷,对煤炭的需求量很大
(6)材料一中的考察队员到达斯瓦尔群岛上时,以下叙述最不可信的是
A.考察队员看到直升机正在轰走朗伊尔城附近的北极熊等凶猛动物,以防它们伤害居民
B.当天夜晚考察队员看到绚丽多姿的北极光
C.岛上的生活垃圾都要运往挪威本土,以保护斯瓦尔群岛的生态环境
D.“黄河站”的正午太阳高度正在不断减小
(7)中国北极科考队的其中一个重要课题是“北极斯瓦尔巴德地区与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系统对比研究”(如“较大面积的冰雪表面,众多的内陆湖泊,高海拔、高纬度的植物分布,等等”)。斯瓦尔马德群岛有“北极地区中的绿洲”之称,而雅鲁藏江大峡谷的热带风光一直延伸到北纬30°的大拐弯处,分析这两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8)北极和亚北极地区的海洋与海冰系统、气候系统的变化对影响我国的灾害性冷空气活动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北极地区的空间环境扰动会影响到空间天气,并直接影响到我国航天器的应用,北极地区同时也是我国极端生物研发的理想场所。中国北极考察站―黄河站的建立正是为了研究北极的气候和环境变化对我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但考察站却不建立在研究效果更好的北极点附近,却建立在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新奥尔松,为什么?
两年高考真题
【答案】1.D 【解析】大面积使用化肥、农药会造成土壤板结、环境污染,不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海平面上升会导致海水入侵,水质变坏,故排除②③。D选项所述符合题意。
【答案】2.B【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在②处水中生化需氧量(BOD)浓度开始出现,说明水体中排放的有机污染物开始出现,微生物分解有机物消耗氧的数量大增,由此说明该处为污染源所在地,故选项B正确。
【答案】3.C【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在O段水中的溶解氧(DO)最少,鱼类因水中溶解氧含量低而缺氧,易窒息死亡。
【答案】4.A 【解析】注意是不正确的叙述,东北平原主要是黑土层变薄,肥力下降,故选A。西北草原退化和荒漠化,华北平原早涝盐碱,南方丘陵山地酸性红壤水土流失等,都是区域典型问题。
三年名校模拟
【答案】1.B 【解析】从图中可以直接读出。
【答案】2.A 【解析】沼气是一种清洁的能源,使用沼气可以解决农村的燃料问题,调整饲料、肥料、燃料相争的问题。
【答案】3.B 【解析】亚洲与北美洲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为30~50亿吨,只有欧洲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50亿吨以上。
【答案】4.B 【解析】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造成全球气候变暖,气象灾害增加,中纬度地区气候变干,荒漠化面积扩大;海平面上升,沿海土地盐碱化增强。
【答案】5.AC【解析】广东工业以原料加工和劳动力密集型工业为主,消耗资源多,污染排放量大,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成本日益升高。随着原料价格上升,土地、水资源紧缺,广东经济发展进人一个瓶颈期。
【答案】6.CD【解析】对于优势产业应努力扩大生产规模,跨出广东求发展,如构建泛珠三角经济区等,进行区域协作。
【答案】7.AB【解析】建设生态文明的目的是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因为人类与自然环境是对立统一体。
【答案】8.CD【解析】环境容量是有限的,资源的数量也是有限的,只有合理利用,才能永续供应。科学技术既可以帮助人类发展,又可能由于人类的贪婪而最终给人类带来毁灭性伤害。人口的迅速增加造成人类对于资源的需求量急剧增加。
【答案】9.BC【解析】图中反映出由于无节制开发,导致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所以应合理开发资源,充分利用资源。
【答案】10.(1)动力:资源开发;资金的投入;先进的技术和人才;技术引进。阻力:环境的恶化;资源枯竭;人口规模大;人才缺乏。(2)优化产业结构,促使单一产业向多元产业转变;立足本地区区位优势,培育优势产业;发展旅游业;培育和引进人才;优化环境。(3)实施循环经济,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解析】(1)图中上升箭头均为动力,下降箭头均为阻力。(2)答题思路可以参照鲁尔区工业的复兴措施。如改造传统产业,提高科技含量;延长产业链,深加工,提高经济效益等。(3)答题思路参照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到有,增长的幅度最大。
【社会热点】
【答案】(1)因为我国面临着庞大的人口压力,令人担忧的资源短缺,深刻的环境危机等问题。
(2)水电开发利用应该向有序、适度、持久的方向 发展。对我国西部丰富的水能资源仍要积极地加以开发,要从环境和整体的长远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出发,在充分考虑水资源的生态功能、环境功能和景观功能的综合开发模式下进行。水电开发要与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相适应,要统筹兼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①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②优化农业生产的区域布局,建设商品农业基地。③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实行规模经营与集约化经营。④增加农业投入、重视农业科研。⑤加强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与深度开发等。
(5)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既可以实现经济增长,又可以减轻资源和环境压力,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
【实战演练】
【答案】1.AD【解析】海豹是海洋动物,它的生存环境远离人类活动活跃的地区,这些人类活动中释放的汞元素只能通过陆地到海洋,通过植物、微小动物再到海豹体内聚集,即通过食物链流通和富集。且在人类文明发展较快的时期,南极海豹毛中汞含量就超过平均值,由此可见那时的繁荣可能造成了污染,影响了环境。
【答案】2.B【解析】臭氧层分布在距地面22~27千米的高度处。臭氧吸收的是紫外线而非红外线。
【答案】3.A【解析】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是气候变暖引起的;对建筑物和文物古迹的破坏是酸雨引起的;紫外线会直接危害到人体的健康。
【答案】4.C【解析】全球性的大气环境问题是指臭氧层破坏、酸雨危害和全球变暖。
【答案】5.C【解析】影响环境污染水平的主要因素有环境政策和经济增长状况,在同样的经济增长状况下,环境政策的实施与否也会影响环境污染水平的高低。
【答案】6.C【解析】人口数量增长是环境污染问题的因素之一,但并不是最重要因素,还取决于人口素质的高低。在不同社会技术背景下,人口压力对环境污染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故此题的正确答案为C。
【答案】7.C【解析】该生态园在生产过程中将甘蔗的生产与相关工业结成产业链,有助于促进甘蔗种植的企业化,由于产业链使每一环节产生的废弃物都能被下一道产业作为原料,使能量与资源都能被逐级利用起来,污染物的排放也减少到了最低限度,但不可能完全消除污染物的排放。
【答案】8.B【解析】循环经济的最大特征是产生的废弃物很少,而出现大量建设垃圾发电厂的情况说明城市废弃物依然很多,说明当地的资源并没有被循环利用。
【答案】9.B【解析】这段话的意思是,砍伐森林要和抚育更新相结合,才能促进森林资源的永续利用,这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
【答案】10.(1)水量减少,河流退缩,因水源干涸而废弃 (2) 融水补给减少,绿洲退缩,沙漠扩大。 (3) ①可以切实做好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工作;②可以促使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③可以提高居民受教育的程度,提高劳动力素质。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