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考查文言文的断句和翻译.其中前者是近年兴起的一种题型.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据关联词.虚词来断句.翻译要注意古今异义的实词的落实.如①句的“事 .“辟 .“充 和②句的“向 .“志 .还要留意活用.如②句“富 为使动用法,要注意倒装句的语序尽可能地译成与现代汉语规范相适应的句式.如“不志于仁 .[答案]⑴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⑵翻译 ①现在侍奉国君的人说:“我能替国君开辟疆土.充实府库. ②君王不向往王道.不追求仁政.却谋求使国君富有.这是让像夏桀一样的暴君富有啊. [文言文参考译文]太史公说:我登上箕山.说是山上可能有许由的坟墓.孔子依次论列古代的仁人.圣人.贤人.如吴太伯.伯夷这些人.都非常详细.我认为所听到的许由.务光的德行是最高尚的.但是经书里连一点大略的文字记载也见不到.这是为什么呢?孔子说:“伯夷.叔齐不记以往的仇恨.因而怨恨也就少了. “他们追求仁德.就得到了仁德.又有什么怨恨呢? 我对伯夷的意志深表同情.看到他们未被经书载录的遗诗.又感到很诧异.他们的传记上说: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要立叔齐为国君.等到父亲死了.叔齐要把君位让给伯夷.伯夷说:“这是父亲的遗命啊! 于是逃走了.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逃走了.国人只好拥立孤竹君的次子.这时.伯夷.叔齐听说西伯昌能够很好地赡养老人.就想何不去投奔他呢!可是到了那里.西伯昌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追尊西伯昌为文王.并把他的木制灵牌载在兵车上.向东方进兵去讨伐殷纣.伯夷.叔齐勒住武王的马缰谏诤说:“父亲死了不葬.就发动战争.能够说是孝顺吗?作为臣于去杀害君主.能说是仁义吗? 武王身边的随从人员要杀对他们.太公吕尚说,“这是有节义的人啊. 于是搀扶着他们离去.等到武王平定了商纣的暴乱.天下都归顺了周朝.可是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耻辱的事情.他们坚持仁义.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上.抚靠采摘野菜充饥.到了快要饿死的时候.作了一首歌.那歌辞是:“登上那的山啊.采摘那里的饭菜.以暴臣换暴君啊.竟认识不到那是错误.神农.虞.夏的太平盛世转眼消失了.哪里才是我们的归宿?唉呀.只有死啊.命运是这样的不济! 于是饿死在首阳山.从这首诗看来.他们是怨恨还是不怨恨呢?有人说:“天道是没有偏私的.总是经常帮助好人. 像伯夷.叔齐应该说是好人呢.还是不该说是好人呢?他们如此地积累仁德.保持高洁的品行.却终于饿死!再说.孔子七十名得意的学生里.只有颜渊被推重为好学.然而颜渊总是穷困缠身.连粗劣的食物都吃不饱.终于过早地死去了.天这对好人的报偿又是怎样的呢?盗跖成天杀无辜的人.烤人的心肝当肉吃.凶残放纵.聚集党徒几千人在天下横行.竟然长寿而终.这是遵循的什么道德呢?这是极大而又显著的事啊.至于说到近代.那些不走正路.专门违法犯禁的人.却能终生安逸享乐.过着富裕优厚的生活.世世代代都不断绝.而有的人.选好地方才肯迈步.适宜的机会才肯说话.走路.不敢经由小路.不是公正的事决不发愤去做.像这样小心审慎而遭灾祸的人.数都数不过来.我深感困惑不解.倘若有所谓天道.那么这是天道呢.不是天道呢?孔子说:“思想不一致的人.不能相互商量. 也只有各人按着自己的意志行事.所以他又说:“假如富贵是可以寻求得到的话.即使作个卑贱的赶车人.我也愿去做,假如寻求不到.那还是依照自己的爱好去做. “到了严寒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整个社会混乱污浊的时候.品行高洁的人才会显露出来.这难道不是因为有的人把富贵安乐看得那么重.才显得另一些人把富贵安乐看得那么轻吗?孟子说:“如今服事国君的人都说:`我能为国君开拓土地.充实府库.’如今所说的好巨子.正是古代所说的残害百姓的人.国君不向往道德.不立志行仁.却去想法让他富有.这等于是去让夏桀富有.又说:`我能够替国君邀约盟国.每战一定胜利.’如令所说的好臣于.正是古代所说的残害百姓的人.国君不向往道德.不立志行仁.却去想法让他武力强大.这等于是去帮助夏桀从当今这样的道路走下去.不改变当今的风俗习气.即便把整个天下给他.也是一天都坐不稳的 (二)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