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人口迁移和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现象。近年我国流动人口逐渐增加,2001年我国流动人口超过1.2亿。读图2和图3并回答下面试题。
2001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向是
A.从人口稠密地区流向地广人稀地区 B.从城市流向农村
C.从经济发达地区流向经济欠发达地区 D.从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地区
近年来我国东部大城市出现的“民工潮”现象表明
A.乡村城镇化速度加快
B.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化不足
C.大城市人口老化问题严重
D.影响我国近年来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国家政策的指引
交通是影响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一大因素。分析我国甲、乙两市交通状况及交通污染
的有关资料,回答问题。
(注:“CO对大气污染分担率”、“NOx对大气污染分担率”是指机动车排放的CO、NOx在城市CO、NOx排放量中的比重。)
甲乙两市人口密集,交通拥堵与引发的污染问题日渐突出。甲市地面公交运力不足,而出租汽车发展迅速,基所承担的客运比例已上升到20%。此外,私家车车辆迅猛增加,挤占了有限的道路空间。乙市地面公交一直是客流运送的主力军,加上地铁的快速发展,它们所承担的客运比例高于甲市。但是,目前地面公交线路与轨道交通线路存在走向重复的现象.
(1)在公交、地铁、小轿车等各种市内交通方式中,受天气影响较小的方式是 ;
运量小、占据道路面积大的方式是 。
(2)统计图中,明显反映两市交通拥堵程度的主要指标是 、 。
(3)造成甲乙两市汽车尾气污染物对大气污染分担率差异的原因可能是 。(多项选择)
A.乙市的机动车总量大于甲市 B.乙市排放污染气体的工厂数量减少
C.甲市第二产业比重高于乙市 D.甲市们于北方地区,冬季实行取暖
(4)根据图文提供的信息,说出甲乙两市的交通问题
电视剧《闯关东》讲述了清朝黄河下游地区连年遭灾,破产农民冒着被惩罚的危险,“闯”入东北。20世纪80年代,山东经济发展迅速,超过了黑龙江,导致人口迁移方向完全反转。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图中导致人口迁移方向变化的主导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2)“闯民”为了寻找新的土地,从顺治八年(1651年)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大约299年的时间里,3000多万人相继踏上关东大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古代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3分):
(3)1980年以前“闯民”踏上关东大地后,大量开荒种地,对当地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有哪些?(4分)
(4)1980年以后的人口迁移对山东经济社会发带来哪些有利影响?(4分)
读“某大洲沿30°纬线人口密度图”,回答16-17题。
1.①地区人口密度较大的原因是
A.工业发展早
B.气候适宜,环境优美
C.灌溉农业发展早
D.矿产资源丰富,开发资源
2.②地区人口稀疏的主要原因是
A.干旱的沙漠地区 B.湿热的雨林地区
C.地势高峻的高原 D.灾害多发的区域
阅读相关人口信息图表,回答下列问题。(13分)
材料一:“2010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地区构成情况和流动人口城乡结构”表
|
占全国流动总人口的比重 |
||
跨省流动人口 地区构成 |
流出 |
流入 |
|
四川16.8%、安徽11.3%、湖南11.0%、江西8.6%、河南7.4%、湖北6.3%、其余38.6% |
广东36.7%、浙江9.0%、上海7.6%、江苏6.4%、北京6.6%、福建5.1%、其余28.6% |
||
流动人口 城乡构成 |
乡村 |
75.6% |
22.8% |
城市 |
24.4% |
77.2% |
|
2010年我国流动人口总数:26139万(人) |
材料二:“2010年我国人口年龄构成”表
材料三:“2000年和2010年上海市人口空间分布变化”
1.据材料1说明我国近年来人口流动的特点。
2.简析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原因。
3.请分别说明人口大量流动对流出地和流入地带来的积极影响。
4.从材料2中可以看出,现阶段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存在 问题。目前,中西部地区农村人口的这一问题比城市严重,其主要原因是
5.由材料3中图1可见,近十年来中心城区及郊区人口均发生了较大变化,这一人口空间分布的变化反映上海城市化进程已经进入了________________阶段。
6.分析上海人口空间分布变化的原因。
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方面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城市功能分区方面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城市公共设施方面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