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实验序号 | 物块 | 质量(×10-3千克) | 体积(×10-6米3) | 现象 |
1 | A | 7.6 | 30 | 上升至液面 |
2 | B | 25.2 | 42 | 上升至液面 |
3 | C | 24.3 | 27 | 上升至液面 |
4 | D | 21.6 | 12 | 下降至底部 |
5 | E | 91.8 | 34 | 下降至底部 |
实验序号 | 物块 | 质量(×10-3千克) | 体积(×10-6米3) | 现象 |
6 | A | 7.5 | 30 | 上升至液面 |
7 | B | 25.2 | 42 | 上升至液面 |
8 | C | 24.3 | 27 | 下降至底部 |
9 | D | 21.6 | 12 | 下降至底部 |
10 | E | 91.8 | 34 | 下降至底部 |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将不同的实心物块浸没在液体中并松手后,发现有的物块上升至液面,有的物块下降至容器底部。为了研究实心物块的质量和体积对此现象的影响, 他们分别用甲、乙两种不同的液体做实验。表一、表二为该小组同学记录的实验数据及观察 到的实验现象。
表一:液体甲(质量为 8.0 千克,体积为 8.0×l0-3 米 3)
实验序号 | 物块 | 质量(×10-3千克) | 体积(×10-6米3) | 现 象 |
1 | A | 7.5 | 30 | 上升至液面 |
2 | B | 25.2 | 42 | 上升至液面 |
3 | C | 24.3 | 27 | 上升至液面 |
4 | D | 21.6 | 12 | 下降至底部 |
5 | E | 91.8 | 34 | 下降至底部 |
实验序号 | 物块 | 质量(×10-3千克) | 体积(×10-6米3) | 现 象 |
6 | A | 7.5 | 30 | 上升至液面 |
7 | B | 25.2 | 42 | 上升至液面 |
8 | C | 24.3 | 27 | 下降至底部 |
9 | D | 21.6 | 12 | 下降至底部 |
10 | E | 91.8 | 34 | 下降至底部 |
实验序号 | 物块 | 质量(×10-3千克) | 体积(×10-6米3) | 现 象 |
1 | A | 7.5 | 30 | 上升至液面 |
2 | B | 25.2 | 42 | 上升至液面 |
3 | C | 24.3 | 27 | 上升至液面 |
4 | D | 21.6 | 12 | 下降至底部 |
5 | E | 91.8 | 34 | 下降至底部 |
实验序号 | 物块 | 质量(×10-3千克) | 体积(×10-6米3) | 现 象 |
6 | A | 7.5 | 30 | 上升至液面 |
7 | B | 25.2 | 42 | 上升至液面 |
8 | C | 24.3 | 27 | 下降至底部 |
9 | D | 21.6 | 12 | 下降至底部 |
10 | E | 91.8 | 34 | 下降至底部 |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将不同的实心物块浸没在液体中并松手后,发现有的物块上升至液面,有的物块下降至容器底部。为了研究实心物块的质量和体积对此现象的影响, 他们分别用甲、乙两种不同的液体做实验。表一、表二为该小组同学记录的实验数据及观察 到的实验现象。
表一:液体甲(质量为 8.0 千克,体积为 8×lO-3 米 3)
实验序号 | 物块 | 质量(×10-3千克) | 体积(×10-6米3 ) | 现 象 |
1 | A | 7.5 | 30 | 上升至液面 |
2 | B | 25.2 | 42 | 上升至液面 |
3 | C | 24.3 | 27 | 上升至液面 |
4 | D | 21.6 | 12 | 下降至底部 |
5 | E | 91.8 | 34 | 下降至底部 |
表二:液体乙 ( 质量为 6.4 千克 , 体积为 8×lO-3 米3)
实验序号 | 物块 | 质量(×10-3千克) | 体积(×10-6米3 ) | 现 象 |
6 | A | 7.5 | 30 | 上升至液面 |
7 | B | 25.2 | 42 | 上升至液面 |
8 | C | 24.3 | 27 | 下降至底部 |
9 | D | 21.6 | 12 | 下降至底部 |
10 | E | 91.8 | 34 | 下降至底部 |
(1) 小明同学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1与4 和 3与5 ( 或 6与9 和 6与10 )的数据及现象, 得出结论:在液体中,物块的上升和下降跟它的体积无关;跟它的质量有关,且质量小的物 块上升,质量大的物块下降。
小华同学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1与4 和 2与4 ( 或 6与8 和 7与8)的数据及现象,得出结 论:在液体中,物块的上升和下降跟它的质量无关;跟它的体积有关,且体积大的物块上升,体积小的物块下降。
请判断:小明的结论是 的,小华的结论是 的。(均选填“正确”或“错误)
(2) 请进一步综合分析表一、表二中的数据及现象,并归纳得出结论。
当 时,液体中的物块就上升;
当 时,液体中的物块就下降。
(1)小明和小红在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的实验中,做了如下(图)测量:
写出以上探究中,不重复操作的合理顺序 (只填代号),四步实验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1、F2、F3、F4之间的大小关系是 ,通过探究,得出的结论是F浮= G排。
(2)小明和小红将不同的实心物块浸没在液体中并松手后,发现有的物块上升至液面,有的物块下降至容器底部。为了研究实心物块的质量和体积对此现象的影响, 他们分别用甲、乙两种不同的液体做实验。表一、表二是他们记录的实验数据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表一:液体甲(质量为8.0 kg,体积为8.0×lO-3 m 3)
实验序号 | 物块 | 质量(×10-3kg) | 体积(×10-6m3 ) | 现 象 |
1 | A | 7.5 | 30 | 上升至液面 |
2 | B | 25.2 | 42 | 上升至液面 |
3 | C | 24.3 | 27 | 上升至液面 |
4 | D | 21.6 | 12 | 下降至底部 |
5 | E | 91.8 | 34 | 下降至底部 |
表二:液体乙 (质量为6.4 kg,体积为8.0×lO-3 m 3)
实验序号 | 物块 | 质量(×10-3kg) | 体积(×10-6m3 ) | 现 象 |
6 | A | 7.5 | 30 | 上升至液面 |
7 | B | 25.2 | 42 | 上升至液面 |
8 | C | 24.3 | 27 | 下降至底部 |
9 | D | 21.6 | 12 | 下降至底部 |
10 | E | 91.8 | 34 | 下降至底部 |
小明分析以上的数据及现象,发现物块C漂浮在液体甲中所受的浮力是 N,物块C浸没在液体乙中所受的浮力是 N;(g取10N/kg)
他们进一步综合分析表一、表二中的数据及现象,归纳得出结论:当物块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液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时,液体中的物块就 ;当物块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液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时,液体中的物块就 。(均选填:“大于”、“小于”、“等于”、“上升”或“下降”)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