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都变大 B.都变小 C.A表变大.V表变小 D.A表变小.V表变大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小东在探究“电阻中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时,老师提供的实验器材有:电源(电压恒为4.5Ⅴ),电流表、电压表各一个,开关一个,四个定值电阻(5Ω、10Ω、15Ω、20Ω),两只滑动变阻器(规格分别为“20Ω2A”、“50Ω1A”),导线若干.小东连接了如图的实验电路.

(1)请根据图甲的电路图用笔画线将图乙实物图连接完整(注意电流表的量程选择).
(2)小东通过实验得出了下面的数据:
实验序号 R/Ω U/V I/A
1 5 3 0.6
2 5 2 0.4
3 5 1 0.2
分析后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电阻不变,导体中的电流与它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电阻不变,导体中的电流与它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3)小东实验时,在c、b间先接入5Ω的电阻,闭合开关,移动滑片P,使电压表的示数为1.5Ⅴ,并记下相应的电流值;再改接10Ω的电阻,此时滑片P应向
F
F
(选填“E”或“F”)端移动,小李移动变阻器滑片P的目的是:
保持电阻两端的电压保持1.5V不变
保持电阻两端的电压保持1.5V不变

(4)小东为完成用四个定值电阻进行实验,他应选择的滑动变阻器规格是
“50Ω1A”
“50Ω1A”

(5)本实验中测量了多组数据,小东想到:在许多实验中都要多次测量,有的是为了从不同情况中找到普遍规律,有的是为了求平均值以减小误差.下列实验中多次测量的目的与本实验相同的是
 (填序号). ①测量物体的长度 ②用伏安法测量定值电阻的阻值③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④研究影响电功大小的因素.

查看答案和解析>>

小明同学用一个弹簧测力计、一个金属块、两个相同的烧杯(分别装有一定量的水和煤油),对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进行了研究,下图表示探究过程及有关数据.
(1)分析图B、C、D,说明浮力大小跟
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有关.
(2)分析图
A、D、E
A、D、E
,说明浮力大小跟液体密度有关.
(3)物体完全浸没在煤油中所受的浮力是
2.4
2.4
N.
(4)小明还想探究浮力大小与物体形状是否有关,他找来一小团橡皮泥、烧杯和水进行实验,实验步骤如下:
步骤一:将橡皮泥团放入盛有适量水的烧杯中,橡皮泥团下沉至杯底.
步骤二:将橡皮泥团捏成“碗状”再放入水中,它漂浮在水面上.
(a)小明通过分析得出结论:由于第一次橡皮泥团受到的浮力小于第二次呈“碗状”时受到的浮力,所以物体受到的浮力与其形状有关.
(b)同组的小红不同意小明得出的结论,她指出小明的实验有一处错误,所以才会得出错误的结论,错误的原因是:他只关注了橡皮泥形状的改变,没有控制物体都要
浸没在水中
浸没在水中

查看答案和解析>>

小刚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时,设计了一份探究性实验报告,报告的内容如下:
探究目的: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实验器材:杠杆、钩码一套、弹簧测力计、细线和
刻度尺
刻度尺

探究假设:杠杆的平衡可能与”动力和动力臂的乘积“有关
实验方案设计:
步骤1:调节杠杆两端的
平衡螺母
平衡螺母
,使横梁平衡.
步骤2:在杠杆的左右两端分别用细线依次悬挂个数不同的钩码(假设左侧钩码的重力产生的拉力为阻力F2,右端钩码的重力产生的拉力为动力F1),先固定F1大小和动力臂L1的大小.再选择适当的阻力F2,然后移动阻力作用点,改变阻力臂L动力臂L2大小,直到杠杆平衡,分别记录下此时动力F1,动力臂L1、阻力F2的数据,并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步骤3:固定F1大小和动力臂L1的大小,改变阻力F2的大小,再移动阻力作用点,改变阻力臂L2的大小,直至杠杆平衡,记录下此时动力F2和阻力臂L2的数值,并填入到实验记录表格中
动力F1/N 动力臂L1/cm  动力×动力臂/(N?m)  阻力F2/N  阻力臂L2/cm  阻力×阻力臂(/N?m)
 1  10  C  2  5  0.1
步骤4:改变动力F1大小,保持动力臂L1的大小以及阻力F2的大小不变,再改变阻力F2的作用点,直至杠杆重新平衡,记录下此时动力F1的大小和阻力L2的大小,并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步骤5:改变动力臂L1的大小,保持动力F1的大小以及阻力F2不变,移动阻力的作用点,直至杠杆重新平衡,记录下此时动力F1的大小和阻力臂L2的数值,并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步骤6:整理实验器材.
根据实验记录数据,得到结论是: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1)依次完成上述探究报告中A、B、C、D四个相应部分的内容.
(2)在上述探究实验中,为什么每次都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

查看答案和解析>>

小明同学用凸透镜、蜡烛、光屏和刻度尺等器材完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为了测出凸透镜的焦距,小明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用一个光屏在透镜的另一侧移动,直到光屏上得到一个          的光斑,测出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为10cm,则该透镜的焦距为_________cm。
(2)小明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刻度尺上,点燃蜡烛后,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在光屏上得到像,请你指出其中一条可能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重新调整后,将蜡烛放在下图中的A位置上如图,光屏在B位置上,为了找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_______(填“左”或“右”)移动。

(4)依次改变蜡烛的位置,移动光屏,直到找到清晰的像。记录的数据如下表。

次数
1
2
3
4
5
6
物距(cm)
40
35
30
25
20
15
像距(cm)
13.5
14
15
16.7
20
30
①在1—4次实验中,所成的像为倒立、_______的实像。
②第6次的像比第5次的_______ (填“大”或“小”)。
(5)将蜡烛放在上图中的C点,观察到烛焰的正立、放大的虚像后,若希望看到更大的虚像,应将蜡烛向_______(填“左”或“右”)移动。
(6)小明还想知道蜡烛火焰与光屏上成的像是否左右颠倒.请你帮他设计实验。
你的设计方法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小明同学用凸透镜、蜡烛、光屏和刻度尺等器材完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为了测出凸透镜的焦距,小明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用一个光屏在透镜的另一侧移动,直到光屏上得到一个          的光斑,测出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为10cm,则该透镜的焦距为_________cm。

(2)小明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刻度尺上,点燃蜡烛后,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在光屏上得到像,请你指出其中一条可能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重新调整后,将蜡烛放在下图中的A位置上如图,光屏在B位置上,为了找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_______(填“左”或“右”)移动。

(4)依次改变蜡烛的位置,移动光屏,直到找到清晰的像。记录的数据如下表。

次数

1

2

3

4

5

6

物距(cm)

40

35

30

25

20

15

像距(cm)

13.5

14

15

16.7

20

30

①在1—4次实验中,所成的像为倒立、_______的实像。

②第6次的像比第5次的_______ (填“大”或“小”)。

(5)将蜡烛放在上图中的C点,观察到烛焰的正立、放大的虚像后,若希望看到更大的虚像,应将蜡烛向_______(填“左”或“右”)移动。

(6)小明还想知道蜡烛火焰与光屏上成的像是否左右颠倒.请你帮他设计实验。

你的设计方法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