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几种通信方式的归类例析
江苏 王梅军
一、微波通信
信息理论表明,作为载体的无线电波,频率越高,相同时间内传输的信息就越多。微波的波长在10m~1mm之间,频率在30MHz~之间。一条微波线路可以同时开通几千、几万路电话。但是微波的性质接近光波,大致沿直线传播,不能沿地球表面绕射,因此,必须每隔50km左右就要建设一个微波中继站来进行传递。
例1.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微波的速度小于光速
B. 作为载体的无线电波,频率越低,相同时间内传输的信息就越多
C. 关灯一瞬间,电灯周围的空间里会产生电磁波
D. 微波通信的信号可沿地球表面曲折传播
解答:微波是电磁波,其速度等于光速,则A选项错误。因为无线电波的频率越高,相同时间内传输的信息就越多,所以B选项也是错误的。而微波的性质接近光波,大致沿直线传播,不能沿地球表面绕射,因而D选项也是错误的。关灯一瞬间,电流发生变化,在电灯周围的空间里会产生电磁波。故正确选项为C。
二、卫星通信
人类通过发射人造卫星,用通信卫星做微波通信的中继站,实现了卫星通信的梦想。通信卫星大多是相对地球“静止”的同步卫星。在地球的周围均匀地配置3颗同步通信卫星,就覆盖了几乎全部地球表面,可以实现全球通信。
例2. 关于地球同步通信卫星,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 同步卫星的转动周期和地球自转周期相同,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
B. 同步卫星在空中静止不动
C. 同步卫星和月球一样,每天绕地球运转一周
D. 同步卫星作为传播微波的中继站,地球上空至少要4颗就能将信号覆盖全球
解答:根据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的有关知识,可以判断出正确选项为A。
三、光纤通信
光也是一种电磁波。与微波相比,光的频率更高,相同时间内传输的信息就更多。光从光导纤维的一端射入,在内壁上多次反射,从另一端射出,这样就把它所携带的信息传到了远方。光导纤维是很细很细的玻璃丝,通常数条光纤一起敷上保护层,制成光缆,用来传递电视、电话等多种信息。由于光的频率很高,在一定时间内可以传输大量信息。
例3. 为了在相同的时间内传输更多的信息,我们应该选择下列哪种电磁波作为信息传播的载体( )
A. 光波 B. 短波 C. 中波 D. 长波
解答:光的频率比短波、中波和长波更高,所以在相同时间内传输的信息就更多。故正确选项为A。
四、网络通信
计算机可以高速处理大量的信息,把计算机连在一起,就可以进行网络通信,如聊天、电子邮件等。
例4. 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 两台计算机进行发送电子邮件时,必须同时上网
B. “电子邮件”只能发送文字信息
C. 计算机之间的联系只能用光缆
D. 因特网的最大好处是能做到信息资源共享
解答:两台计算机进行发送电子邮件时,不需要同时上网,则A选项错误。“电子邮件”可以发送文字信息,也可以发送图像信息和声音信息等,所以B选项也是错误的。计算机之间的联系可以用光缆,也可以用电磁波或导线等,因而C选项也是错误的。故正确选项为D。
A.全文以木屐为线索,贯穿始终,表现作者对日本人民的深厚感情。 |
B.此文要表现反战的主题,却没有直接写出,而是借一支木屐写出了日本人民的苦难生活。 |
C.文章写到在东京不眠的夜晚听到嘎达嘎达的木屐声,抒发了强烈的思乡之情。 |
D.在第二部分结尾,作者写出了心中的希望:作者坚信,中国人民终会战胜侵略者,迎来黎明 。 |
人教版第一章 声现象 复习提纲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注意: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的物体不一定在发声。物体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声音不一定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向周围传播。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声音的传播离不开介质。
注意: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3)回声: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后要发生反射。人们把声音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做回声。
人耳分辨出回声和原声的条件是:反射回来的声音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即声源到障碍物的距离大于17m。
(4)声速: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有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
声速的大小还与温度有关。在15℃的空气中,声速是340m/s。
利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结合公式,可以利用回声测量距离或者利用空气中的声速和金属物体的长度测量声音在这种金属中的传播速度。利用回声测距离时要特别注意,接收到回声的时间为往返的时间,因此用公式s=vt计算时,t应为题目所给时间的一半。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⑴人耳的构造:见课本P17图1.2-1
⑵人耳感知声音的过程: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的振动,带动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也跟着振动,这种振动又传给耳蜗中的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我们便听到了声音。
声音传入大脑的顺序是: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大脑。
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有声音产生、声音达到一定的响度、有介质传播、人的听觉器官健全。
⑶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的传声方式叫骨传导。
注意:正常的人听到别人的声音是通过鼓膜振动,经过听小骨来传递的,听到自己的声音则主要是通过头骨来传递的。听自己说话的录音与直接听自己说话的声音有所不同正是这个原因。
⑷双耳效应(立体声原理):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加上人的头部对声音有掩蔽作用,就会造成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不同,从而能辨别声源位置的现象,就是双耳效应。
三、声音的特征
⑴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的高低是由声源的振动频率决定的。声源的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人们听到的声音越尖细;声源的振动频率越小,音调越低,人们听到的声音越粗钝。不同物体的振动频率不同,同一物体的振动频率也可以调节。
人的发声频率范围大约是85~1100Hz,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大约是20~20000Hz。
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称为次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自然保护区为超声波。
⑵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就是响度。响度是由振幅决定的。声源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就越大,人们感到声音就越大:声源的振幅越小,声音的响度就越小,人们感到的声音就越小。
响度除与振幅有关外,还跟耳朵与声源的距离有关。离声源越远,声音越发散,人耳感觉到的声音响度越小。
注意:我们平时所说的声音“大小”是指响度,而声音“高低”一般是指音调。
⑶音色:声音的品质。音色反映了声音的特点,也叫音品。音色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决定。
注意:我们能分辨出不同的人,不同的乐器发出的声音的依据就是音色。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⑴噪声:从物理角度看: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到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⑵不同等级的噪声会对人、动植物产生不同的危害。
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
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
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
⑶控制噪声的三个途径: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耳朵。即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五、声的利用
⑴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利用这一点可以用超声波制成声呐来判断距离、确定方位;用B超可以诊断病情等。
⑵声波可以传递能量。声波所携带的能量可以产生很大的威力。
超声波能够传递能量,可以用来去污垢、打碎结石等。
利用次声波能预报破坏性大的地震、海啸、台风,甚至可以探知几千米外的核武器实验和导弹发射。
人教版第一章 声现象 复习提纲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注意: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的物体不一定在发声。物体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声音不一定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向周围传播。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声音的传播离不开介质。
注意: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3)回声: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后要发生反射。人们把声音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做回声。
人耳分辨出回声和原声的条件是:反射回来的声音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即声源到障碍物的距离大于17m。
(4)声速: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有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
声速的大小还与温度有关。在15℃的空气中,声速是340m/s。
利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结合公式,可以利用回声测量距离或者利用空气中的声速和金属物体的长度测量声音在这种金属中的传播速度。利用回声测距离时要特别注意,接收到回声的时间为往返的时间,因此用公式s=vt计算时,t应为题目所给时间的一半。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⑴人耳的构造:见课本P17图1.2-1
⑵人耳感知声音的过程: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的振动,带动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也跟着振动,这种振动又传给耳蜗中的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我们便听到了声音。
声音传入大脑的顺序是: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大脑。
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有声音产生、声音达到一定的响度、有介质传播、人的听觉器官健全。
⑶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的传声方式叫骨传导。
注意:正常的人听到别人的声音是通过鼓膜振动,经过听小骨来传递的,听到自己的声音则主要是通过头骨来传递的。听自己说话的录音与直接听自己说话的声音有所不同正是这个原因。
⑷双耳效应(立体声原理):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加上人的头部对声音有掩蔽作用,就会造成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不同,从而能辨别声源位置的现象,就是双耳效应。
三、声音的特征
⑴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的高低是由声源的振动频率决定的。声源的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人们听到的声音越尖细;声源的振动频率越小,音调越低,人们听到的声音越粗钝。不同物体的振动频率不同,同一物体的振动频率也可以调节。
人的发声频率范围大约是85~1100Hz,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大约是20~20000Hz。
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称为次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自然保护区为超声波。
⑵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就是响度。响度是由振幅决定的。声源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就越大,人们感到声音就越大:声源的振幅越小,声音的响度就越小,人们感到的声音就越小。
响度除与振幅有关外,还跟耳朵与声源的距离有关。离声源越远,声音越发散,人耳感觉到的声音响度越小。
注意:我们平时所说的声音“大小”是指响度,而声音“高低”一般是指音调。
⑶音色:声音的品质。音色反映了声音的特点,也叫音品。音色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决定。
注意:我们能分辨出不同的人,不同的乐器发出的声音的依据就是音色。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⑴噪声:从物理角度看: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到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⑵不同等级的噪声会对人、动植物产生不同的危害。
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
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
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
⑶控制噪声的三个途径: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耳朵。即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五、声的利用
⑴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利用这一点可以用超声波制成声呐来判断距离、确定方位;用B超可以诊断病情等。
⑵声波可以传递能量。声波所携带的能量可以产生很大的威力。
超声波能够传递能量,可以用来去污垢、打碎结石等。
利用次声波能预报破坏性大的地震、海啸、台风,甚至可以探知几千米外的核武器实验和导弹发射。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