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用“如果--那么-- 形式写出命题“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的逆命题.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阅读《无边的回忆》,完成下列各小题。(共15分)
无边的回忆
席慕蓉
我有一双塑胶的拖鞋,是在出国前两年买的,出国后又穿了五年。它的形状很普通,就像你在台北街头随处可见的最平常的样式:平底,浅蓝色,前端镂空成六条圆带子,中间用一个结把它们连起来。买的时候是喜欢它的颜色。穿了五六年后,已经由浅蓝变成浅灰,鞋底也磨得一边高一边低了。
好几次,有爱管闲事的或者好心的女孩子劝我:“阿蓉,你这双拖鞋太老爷了。”
或者:“阿蓉,你该换拖鞋啦!”
我总是微笑地回答:“还可以穿嘛,我很喜欢它。”
如果我的回答换来的是一个很不以为然的表情,我就会设法转变一个话题。如果对方还会对我善意地摇摇头,或者笑一笑,我就会忍不住要告诉他:“你知道我为什么舍不得丢它吗?”
这是个让生命在刹那间变得非常温柔的回忆。大学毕业时,课比较少,家住在北投山上,没有课的早上,我常常会带着两只小狗满山乱跑。有太阳的日子,大屯山腰上的美丽简直无法形容。有时候我可以一直走下去,走上一两个钟头的路。最让我快乐的是在行走中猛然回过头,然后再仔细辨认,山坡下面,哪一幢是我的家。
走着走着,我的新拖鞋就不像样了。不过,我没时间管它,我的下午都是排得满满,别有用处的。晚上回家后赶快洗个澡就睡了。
直到有一天,傍晚,放学回家,隔着矮矮的石墙,看见我的拖鞋被整整齐齐地摆在花园里的水泥小路。带着刚和同学分手后的那一点嚣张,我就在矮墙外大声地叫起来:“何方人士,敢动本人的拖鞋?”
花园里没有动静。再往客厅的方向看过去,外婆正坐在纱门后面,一面摇扇子,一面看着我笑呢。那时外婆住在永和,很少上山来。但来的话就总会住上一两天,把我们好好地宠上一阵子再走。
那天傍晚,她就是那样含笑地对我说:“今天下午,我用你们浇花的水管给你把拖鞋洗了,刚放在太阳地里晒晒就干了。多方便!多大的姑娘啦!穿这么脏的鞋给人笑话。”
?以后,外婆每次上山时,总会替我把拖鞋洗干净,晒好,有时甚至给我放到床前。然后在傍晚时分,她就会安详地坐在客厅里,一面摇扇子,一面等着我们回来。我常常会在穿上拖鞋时,觉得有一股暖和与舒适的感觉,不知道是院子里下午的太阳呢,还是外婆手上的余温?
?就是因为舍不得这一点余温,外婆去世的消息传来以后,所有能够让我纪念她老人家的东西:比如出国前夕给我的戒指,给我买料子赶做的小棉袄,都在泪眼盈盈中好好地收起来了。这双拖鞋,也就一直留在身旁,舍不得丢。每次接触到它灰旧的表面时,便仿佛也接触到曾洗过它的外婆的温暖而多皱的手。便会想起那在夕阳下的园中小径,和外婆在客厅纱门后面的笑容。那么遥远,那么温柔,而又那么肯定地一去不返。
【小题1】-段的叙述在文中起什么作用?(4分)
【小题2】一双普通的拖鞋为什么让“生命在刹那间变得非常温柔”?(4分)
【小题3】身为专业画家的席慕蓉善于以细致的描写讲述生活小事,抒发真挚的情感,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本文这一写作特点。(7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正则艺专
高尔泰
(1)宁沪线上位于镇江和无锡之间的丹阳市, 是一座毫无特色的小城;正则艺专所在的白云街,是一条毫无特色的小街,战后才从重庆迁回原址的。私立正则艺专,是几栋灰色的二层楼房,也毫无特色。但它拥有几位赫赫有名的教授,特别是吕凤子先生和杨守玉先生,吸引了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
(2)吕凤子是学者型画家,精通理论,以画罗汉和菩萨著称,诗书印并重,是当时画坛的重镇。他所创办的正则艺专,论画极重意境,崇尚“文人画”传统的功力和品味成为名校,不是偶然的。我去时,他已很老,不再亲自上课,只当名义上的校长。穿着老式长衫,有时到画室里转转,有时拄着拐杖,在荒凉的校园里散步,矮小,瘦削,微微有点佝偻,眼镜的黑色边框很粗,就像是粗墨线画的。
(3)杨守玉是个很老的老太婆,终生未婚,索居独处。她所创造的画种“乱针绣”,是用针线代替画笔和色彩,在布上作画无数不同色彩不同长短的丝线,不规则地相互横斜交叉错综重叠,近看一片混沌无序,远看人物风景生气洋溢光影迷离,画法有点像印象派的点彩,但要用点彩法临摹它根本不行。它的每一幅都是独特和不可重复的,无论是深巷里墙高落日的余晖,灯影暗处的裸女,雨中的树或者阳光下灼灼生辉的一团黄花,都像是不久就会消逝的东西,猛一看你感受到的不是肌肤而是肌肤的温暖与弹性,不是雨水而是雨水的清冷和馨香,不是花团而是花团的快乐的喧嚷。再细看,又都没了。这很难。杨氏门生虽多,仍难免感到寂寞,有句云,“急管繁弦听无声”。
(4)她惟一的传人吕去疾先生,是凤先生的长子,五十多岁, 笔名大吕,也确实是黄钟大吕,不但乱针绣青出于蓝,油画、雕塑、大泼墨无不绝倒。据说艺事尚专,博则难精,我想那是才小者言,才大者若韩愈稼轩达芬奇杜尚辈,都能兴寄无端,忽豆人寸马,忽千丈松,何羁于专? 先生教画,很少讲具体技法。看某生画,他会说色彩能发出声音,阴沉有阴沉的响亮,那些用灰不溜秋的哑巴颜色来处理蓝调子的人,成不了大画家。看某生画,他会说画画是一种快乐,过程就是目的,要能随时停下都是好画,那种画时没有快乐,直要到画完了才算苦尽甘来的画家,是平庸的画家。看某生画,他会说, 小青年怎么就结壳了?艺术的生命是变化,结了壳就完蛋了。我听之悚然,刻骨铭心。
(5)其他老师,也都各有千秋。程虚白先生讲构图学,爱用书法做比喻,要我们从字形结构的变化吸取灵感;黄涵秋先生教书法,讲的却是音乐,135和弦和246和弦,还有武术的招式和舞蹈的动作,说书法就是纸上舞蹈,和无声的音乐;张祖源先生讲美术史,说史家们忽略了源远流长的指头画,说着当场就展纸磨墨,画给我们看。那指甲画出的细线轻悠而富于弹性,手掌抹出的墨痕波诡云谲,确有笔不能到之处。这种不拘一格挥洒自如的学风,我在别处再没见过 。
(6)正则学制,分二年三年五年三种。我在五年制,叫做“绘绣科”,到四年级可选学油画国画雕刻,也可选学乱针绣。乱针绣是正则的王牌,绘绣科就是为它设立的,别的院校没有。但它太难,只有几个人选学,练就一套从画布正反两面同时反向穿刺的技巧,速度之快,就像两只手都在高频率颤抖,但是绣出来的作品,吕去疾先生说,只能算是工艺品。他们到头来,还是选学了别的,否则不得毕业。但我们班上的同学,都想走这畏途,想成为这门绝技的第二代传人,很用功。每个人画好的画,都要钉在墙上,互相观摩品评。画室墙上一排排新作,呈现出一股子欣荣进取的气氛。画室日夜不关,晚上十点以前,总有人在灯下作画。我那时十五岁,是全校年龄最小的一个,画名挺好,颇受注意,所以也不再撒野,变成了规矩学生。
【小题1】文章开头连续说丹阳、白云街和正则艺专建筑的“毫无特色”,为什么要这样写?从文章内容和表达效果两方面来说明。(4分)
【小题2】第三小节的划线句子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杨守玉的乱针绣内容的?写出了乱针绣怎样的特点?(4分)
【小题3】根据文章第四小节的内容,概括吕去疾先生的艺术成就和艺术观。(6分)
【小题4】结合全文内容,从教师和学生这两方面总结正则艺专取得成功的原因。(6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正则艺专
高尔泰
(1)宁沪线上位于镇江和无锡之间的丹阳市, 是一座毫无特色的小城;正则艺专所在的白云街,是一条毫无特色的小街,战后才从重庆迁回原址的。私立正则艺专,是几栋灰色的二层楼房,也毫无特色。但它拥有几位赫赫有名的教授,特别是吕凤子先生和杨守玉先生,吸引了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
(2)吕凤子是学者型画家,精通理论,以画罗汉和菩萨著称,诗书印并重,是当时画坛的重镇。他所创办的正则艺专,论画极重意境,崇尚“文人画”传统的功力和品味成为名校,不是偶然的。我去时,他已很老,不再亲自上课,只当名义上的校长。穿着老式长衫,有时到画室里转转,有时拄着拐杖,在荒凉的校园里散步,矮小,瘦削,微微有点佝偻,眼镜的黑色边框很粗,就像是粗墨线画的。
(3)杨守玉是个很老的老太婆,终生未婚,索居独处。她所创造的画种“乱针绣”,是用针线代替画笔和色彩,在布上作画无数不同色彩不同长短的丝线,不规则地相互横斜交叉错综重叠,近看一片混沌无序,远看人物风景生气洋溢光影迷离,画法有点像印象派的点彩,但要用点彩法临摹它根本不行。它的每一幅都是独特和不可重复的,无论是深巷里墙高落日的余晖,灯影暗处的裸女,雨中的树或者阳光下灼灼生辉的一团黄花,都像是不久就会消逝的东西,猛一看你感受到的不是肌肤而是肌肤的温暖与弹性,不是雨水而是雨水的清冷和馨香,不是花团而是花团的快乐的喧嚷。再细看,又都没了。这很难。杨氏门生虽多,仍难免感到寂寞,有句云,“急管繁弦听无声”。
(4)她惟一的传人吕去疾先生,是凤先生的长子,五十多岁, 笔名大吕,也确实是黄钟大吕,不但乱针绣青出于蓝,油画、雕塑、大泼墨无不绝倒。据说艺事尚专,博则难精,我想那是才小者言,才大者若韩愈稼轩达芬奇杜尚辈,都能兴寄无端,忽豆人寸马,忽千丈松,何羁于专? 先生教画,很少讲具体技法。看某生画,他会说色彩能发出声音,阴沉有阴沉的响亮,那些用灰不溜秋的哑巴颜色来处理蓝调子的人,成不了大画家。看某生画,他会说画画是一种快乐,过程就是目的,要能随时停下都是好画,那种画时没有快乐,直要到画完了才算苦尽甘来的画家,是平庸的画家。看某生画,他会说, 小青年怎么就结壳了?艺术的生命是变化,结了壳就完蛋了。我听之悚然,刻骨铭心。
(5)其他老师,也都各有千秋。程虚白先生讲构图学,爱用书法做比喻,要我们从字形结构的变化吸取灵感;黄涵秋先生教书法,讲的却是音乐,135和弦和246和弦,还有武术的招式和舞蹈的动作,说书法就是纸上舞蹈,和无声的音乐;张祖源先生讲美术史,说史家们忽略了源远流长的指头画,说着当场就展纸磨墨,画给我们看。那指甲画出的细线轻悠而富于弹性,手掌抹出的墨痕波诡云谲,确有笔不能到之处。这种不拘一格挥洒自如的学风,我在别处再没见过 。
(6)正则学制,分二年三年五年三种。我在五年制,叫做“绘绣科”,到四年级可选学油画国画雕刻,也可选学乱针绣。乱针绣是正则的王牌,绘绣科就是为它设立的,别的院校没有。但它太难,只有几个人选学,练就一套从画布正反两面同时反向穿刺的技巧,速度之快,就像两只手都在高频率颤抖,但是绣出来的作品,吕去疾先生说,只能算是工艺品。他们到头来,还是选学了别的,否则不得毕业。但我们班上的同学,都想走这畏途,想成为这门绝技的第二代传人,很用功。每个人画好的画,都要钉在墙上,互相观摩品评。画室墙上一排排新作,呈现出一股子欣荣进取的气氛。画室日夜不关,晚上十点以前,总有人在灯下作画。我那时十五岁,是全校年龄最小的一个,画名挺好,颇受注意,所以也不再撒野,变成了规矩学生。
【小题1】文章开头连续说丹阳、白云街和正则艺专建筑的“毫无特色”,为什么要这样写?从文章内容和表达效果两方面来说明。(4分)
【小题2】第三小节的划线句子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杨守玉的乱针绣内容的?写出了乱针绣怎样的特点?(4分)
【小题3】根据文章第四小节的内容,概括吕去疾先生的艺术成就和艺术观。(6分)
【小题4】结合全文内容,从教师和学生这两方面总结正则艺专取得成功的原因。(6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正则艺专
高尔泰
(1)宁沪线上位于镇江和无锡之间的丹阳市, 是一座毫无特色的小城;正则艺专所在的白云街,是一条毫无特色的小街,战后才从重庆迁回原址的。私立正则艺专,是几栋灰色的二层楼房,也毫无特色。但它拥有几位赫赫有名的教授,特别是吕凤子先生和杨守玉先生,吸引了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
(2)吕凤子是学者型画家,精通理论,以画罗汉和菩萨著称,诗书印并重,是当时画坛的重镇。他所创办的正则艺专,论画极重意境,崇尚“文人画”传统的功力和品味成为名校,不是偶然的。我去时,他已很老,不再亲自上课,只当名义上的校长。穿着老式长衫,有时到画室里转转,有时拄着拐杖,在荒凉的校园里散步,矮小,瘦削,微微有点佝偻,眼镜的黑色边框很粗,就像是粗墨线画的。
(3)杨守玉是个很老的老太婆,终生未婚,索居独处。她所创造的画种“乱针绣”,是用针线代替画笔和色彩,在布上作画无数不同色彩不同长短的丝线,不规则地相互横斜交叉错综重叠,近看一片混沌无序,远看人物风景生气洋溢光影迷离,画法有点像印象派的点彩,但要用点彩法临摹它根本不行。它的每一幅都是独特和不可重复的,无论是深巷里墙高落日的余晖,灯影暗处的裸女,雨中的树或者阳光下灼灼生辉的一团黄花,都像是不久就会消逝的东西,猛一看你感受到的不是肌肤而是肌肤的温暖与弹性,不是雨水而是雨水的清冷和馨香,不是花团而是花团的快乐的喧嚷。再细看,又都没了。这很难。杨氏门生虽多,仍难免感到寂寞,有句云,“急管繁弦听无声”。
(4)她惟一的传人吕去疾先生,是凤先生的长子,五十多岁, 笔名大吕,也确实是黄钟大吕,不但乱针绣青出于蓝,油画、雕塑、大泼墨无不绝倒。据说艺事尚专,博则难精,我想那是才小者言,才大者若韩愈稼轩达芬奇杜尚辈,都能兴寄无端,忽豆人寸马,忽千丈松,何羁于专? 先生教画,很少讲具体技法。看某生画,他会说色彩能发出声音,阴沉有阴沉的响亮,那些用灰不溜秋的哑巴颜色来处理蓝调子的人,成不了大画家。看某生画,他会说画画是一种快乐,过程就是目的,要能随时停下都是好画,那种画时没有快乐,直要到画完了才算苦尽甘来的画家,是平庸的画家。看某生画,他会说, 小青年怎么就结壳了?艺术的生命是变化,结了壳就完蛋了。我听之悚然,刻骨铭心。
(5)其他老师,也都各有千秋。程虚白先生讲构图学,爱用书法做比喻,要我们从字形结构的变化吸取灵感;黄涵秋先生教书法,讲的却是音乐,135和弦和246和弦,还有武术的招式和舞蹈的动作,说书法就是纸上舞蹈,和无声的音乐;张祖源先生讲美术史,说史家们忽略了源远流长的指头画,说着当场就展纸磨墨,画给我们看。那指甲画出的细线轻悠而富于弹性,手掌抹出的墨痕波诡云谲,确有笔不能到之处。这种不拘一格挥洒自如的学风,我在别处再没见过 。
(6)正则学制,分二年三年五年三种。我在五年制,叫做“绘绣科”,到四年级可选学油画国画雕刻,也可选学乱针绣。乱针绣是正则的王牌,绘绣科就是为它设立的,别的院校没有。但它太难,只有几个人选学,练就一套从画布正反两面同时反向穿刺的技巧,速度之快,就像两只手都在高频率颤抖,但是绣出来的作品,吕去疾先生说,只能算是工艺品。他们到头来,还是选学了别的,否则不得毕业。但我们班上的同学,都想走这畏途,想成为这门绝技的第二代传人,很用功。每个人画好的画,都要钉在墙上,互相观摩品评。画室墙上一排排新作,呈现出一股子欣荣进取的气氛。画室日夜不关,晚上十点以前,总有人在灯下作画。我那时十五岁,是全校年龄最小的一个,画名挺好,颇受注意,所以也不再撒野,变成了规矩学生。
【小题1】文章开头连续说丹阳、白云街和正则艺专建筑的“毫无特色”,为什么要这样写?从文章内容和表达效果两方面来说明。(4分)
【小题2】第三小节的划线句子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杨守玉的乱针绣内容的?写出了乱针绣怎样的特点?(4分)
【小题3】根据文章第四小节的内容,概括吕去疾先生的艺术成就和艺术观。(6分)
【小题4】结合全文内容,从教师和学生这两方面总结正则艺专取得成功的原因。(6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正则艺专
高尔泰
(1)宁沪线上位于镇江和无锡之间的丹阳市, 是一座毫无特色的小城;正则艺专所在的白云街,是一条毫无特色的小街,战后才从重庆迁回原址的。私立正则艺专,是几栋灰色的二层楼房,也毫无特色。但它拥有几位赫赫有名的教授,特别是吕凤子先生和杨守玉先生,吸引了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
(2)吕凤子是学者型画家,精通理论,以画罗汉和菩萨著称,诗书印并重,是当时画坛的重镇。他所创办的正则艺专,论画极重意境,崇尚“文人画”传统的功力和品味成为名校,不是偶然的。我去时,他已很老,不再亲自上课,只当名义上的校长。穿着老式长衫,有时到画室里转转,有时拄着拐杖,在荒凉的校园里散步,矮小,瘦削,微微有点佝偻,眼镜的黑色边框很粗,就像是粗墨线画的。
(3)杨守玉是个很老的老太婆,终生未婚,索居独处。她所创造的画种“乱针绣”,是用针线代替画笔和色彩,在布上作画无数不同色彩不同长短的丝线,不规则地相互横斜交叉错综重叠,近看一片混沌无序,远看人物风景生气洋溢光影迷离,画法有点像印象派的点彩,但要用点彩法临摹它根本不行。它的每一幅都是独特和不可重复的,无论是深巷里墙高落日的余晖,灯影暗处的裸女,雨中的树或者阳光下灼灼生辉的一团黄花,都像是不久就会消逝的东西,猛一看你感受到的不是肌肤而是肌肤的温暖与弹性,不是雨水而是雨水的清冷和馨香,不是花团而是花团的快乐的喧嚷。再细看,又都没了。这很难。杨氏门生虽多,仍难免感到寂寞,有句云,“急管繁弦听无声”。
(4)她惟一的传人吕去疾先生,是凤先生的长子,五十多岁, 笔名大吕,也确实是黄钟大吕,不但乱针绣青出于蓝,油画、雕塑、大泼墨无不绝倒。据说艺事尚专,博则难精,我想那是才小者言,才大者若韩愈稼轩达芬奇杜尚辈,都能兴寄无端,忽豆人寸马,忽千丈松,何羁于专? 先生教画,很少讲具体技法。看某生画,他会说色彩能发出声音,阴沉有阴沉的响亮,那些用灰不溜秋的哑巴颜色来处理蓝调子的人,成不了大画家。看某生画,他会说画画是一种快乐,过程就是目的,要能随时停下都是好画,那种画时没有快乐,直要到画完了才算苦尽甘来的画家,是平庸的画家。看某生画,他会说, 小青年怎么就结壳了?艺术的生命是变化,结了壳就完蛋了。我听之悚然,刻骨铭心。
(5)其他老师,也都各有千秋。程虚白先生讲构图学,爱用书法做比喻,要我们从字形结构的变化吸取灵感;黄涵秋先生教书法,讲的却是音乐,135和弦和246和弦,还有武术的招式和舞蹈的动作,说书法就是纸上舞蹈,和无声的音乐;张祖源先生讲美术史,说史家们忽略了源远流长的指头画,说着当场就展纸磨墨,画给我们看。那指甲画出的细线轻悠而富于弹性,手掌抹出的墨痕波诡云谲,确有笔不能到之处。这种不拘一格挥洒自如的学风,我在别处再没见过 。
(6)正则学制,分二年三年五年三种。我在五年制,叫做“绘绣科”,到四年级可选学油画国画雕刻,也可选学乱针绣。乱针绣是正则的王牌,绘绣科就是为它设立的,别的院校没有。但它太难,只有几个人选学,练就一套从画布正反两面同时反向穿刺的技巧,速度之快,就像两只手都在高频率颤抖,但是绣出来的作品,吕去疾先生说,只能算是工艺品。他们到头来,还是选学了别的,否则不得毕业。但我们班上的同学,都想走这畏途,想成为这门绝技的第二代传人,很用功。每个人画好的画,都要钉在墙上,互相观摩品评。画室墙上一排排新作,呈现出一股子欣荣进取的气氛。画室日夜不关,晚上十点以前,总有人在灯下作画。我那时十五岁,是全校年龄最小的一个,画名挺好,颇受注意,所以也不再撒野,变成了规矩学生。
【小题1】文章开头连续说丹阳、白云街和正则艺专建筑的“毫无特色”,为什么要这样写?从文章内容和表达效果两方面来说明。(4分)
【小题2】第三小节的划线句子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杨守玉的乱针绣内容的?写出了乱针绣怎样的特点?(4分)
【小题3】根据文章第四小节的内容,概括吕去疾先生的艺术成就和艺术观。(6分)
【小题4】结合全文内容,从教师和学生这两方面总结正则艺专取得成功的原因。(6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