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下列日常生活中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钢铁生锈 (B)灯泡发光 (C)酒精挥发 (D)石蜡熔化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物质的化学变化
物质世界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变化。自然界中物质的变化通常分为两大类,即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化学变化区别于物理变化的本质特征是                      
(2)化学变化是有条件的,并且是可以控制的。人们在科学实验和日常生活中就有许多控制化学变化的事例。请参照举例,从化学角度说明下列事例中人们是控制化学变化的原理。

编号

事例

原理

举例

厨房中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隔绝空气,使燃烧反应停止

事例1

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氧气时加入二氧化锰

事例2

易变质的食品采用真空包装,可以延长保质期

事例3

夏天,为防止食物变质,放在冰箱中

事例4

用鼓风机向煤炉中吹入空气,可以使炉火更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物质的化学变化
物质世界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变化。自然界中物质的变化通常分为两大类,即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化学变化区别于物理变化的本质特征是                      
(2)化学变化是有条件的,并且是可以控制的。人们在科学实验和日常生活中就有许多控制化学变化的事例。请参照举例,从化学角度说明下列事例中人们是控制化学变化的原理。

编号
事例
原理
举例
厨房中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隔绝空气,使燃烧反应停止
事例1
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氧气时加入二氧化锰
 
事例2
易变质的食品采用真空包装,可以延长保质期
 
事例3
夏天,为防止食物变质,放在冰箱中
 
事例4
用鼓风机向煤炉中吹入空气,可以使炉火更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物质的化学变化

物质世界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变化。自然界中物质的变化通常分为两大类,即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化学变化区别于物理变化的本质特征是                      

(2)化学变化是有条件的,并且是可以控制的。人们在科学实验和日常生活中就有许多控制化学变化的事例。请参照举例,从化学角度说明下列事例中人们是控制化学变化的原理。

编号

事例

原理

举例

厨房中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隔绝空气,使燃烧反应停止

事例1

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氧气时加入二氧化锰

 

事例2

易变质的食品采用真空包装,可以延长保质期

 

事例3

夏天,为防止食物变质,放在冰箱中

 

事例4

用鼓风机向煤炉中吹入空气,可以使炉火更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物质的化学变化
物质世界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变化。自然界中物质的变化通常分为两大类,即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化学变化区别于物理变化的本质特征是                      
(2)化学变化是有条件的,并且是可以控制的。人们在科学实验和日常生活中就有许多控制化学变化的事例。请参照举例,从化学角度说明下列事例中人们是控制化学变化的原理。
编号
事例
原理
举例
厨房中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隔绝空气,使燃烧反应停止
事例1
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氧气时加入二氧化锰
 
事例2
易变质的食品采用真空包装,可以延长保质期
 
事例3
夏天,为防止食物变质,放在冰箱中
 
事例4
用鼓风机向煤炉中吹入空气,可以使炉火更旺
 

查看答案和解析>>

(9分)阅读下列资料:1)2011年3月22日世界水日之主题——城市用水:应对都市化挑战,水是一种重要的物质,在实验室和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2010年4月14日07时49分,青海玉树发生了7.1级地震,震后当地生态环境和生活条件受到极大破坏,水源受到一定程度污染;3)去年入冬以来,我国北方多省区大旱,多日未有降雪,给农作物带来较大影响,最近部分地区实施了人工增雨(雪)。根据资料回答问题:
(1)灾区人们日常生活用水必需经过一系列的处理才能使用:向水样中加入明矾,经溶解、静置、沉淀、再_______(填操作名称),除去不溶性杂质,该操作用到玻璃棒,玻璃棒作用是_________,然后加入活性炭,利用其______性除去异味,再杀菌消毒,得到生活用水;所得澄清的生活用水属于____________(“纯净物”或”混合物”)
(2)欲判断得到的生活用水是硬水还是软水,可加入_________进行检验,生活中常通过________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3)欲澄清的生活用水变成蒸馏水,可经过蒸馏,其中放入沸石目的是___________
(4)人工降雨对抗旱发挥了很大作用。常用的人工降雨剂有碘化银(AgI)和干冰。碘化银属于_________(填“单质”或“化合物”),干冰用于人工降雨主要是利用干冰升华时会_______(填“吸收”或“放出”)大量热。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