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有同学提出方案二不能证明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其原因是 .为此.还需要选择 .再进行实验即可.五.计算题(本题包括1道小题.共6分.)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某同学在做氢氧化钡溶液与稀盐酸中和反应的实验时,当他把稀盐酸滴入到氢氧化钡溶液后,发现忘记了加指示剂.于是他让同学通过实验来证明上述酸碱是否恰好中和.三位同学的设计方案如下.
【提出问题】氢氧化钡溶液与盐酸是否恰好中和?
【设计实验】甲同学取反应后的溶液,向其中通入CO2气体,看不到白色沉淀生成,说明二者恰好中和.
乙同学取反应后的溶液,向其中加入Na2CO3溶液,观察到只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二者恰好中和.
丙同学取一张pH试纸,放到玻璃片上,先用滴管向试纸上滴加蒸馏水,使试纸润湿,而后用玻璃棒蘸取反应后的溶液,滴到试纸上,试纸变色后,及时和比色卡比较,发现pH=7,说明二者恰好中和.
【反思与评价】请你对三位同学的实验设计进行评价.
甲同学能否得出正确的结论,理由是
不能,因为盐酸剩余时通入二氧化碳气体也看不到白色沉淀
不能,因为盐酸剩余时通入二氧化碳气体也看不到白色沉淀

乙同学能否得出正确的结论,理由是
不能,氢氧化钡过量时,碳酸钠与氢氧化钡或氯化钡都反应生成碳酸钡白色沉淀.
不能,氢氧化钡过量时,碳酸钠与氢氧化钡或氯化钡都反应生成碳酸钡白色沉淀.

丙同学的实验操作的不当之处是
先用滴管向试纸上滴加蒸馏水,使试纸润湿
先用滴管向试纸上滴加蒸馏水,使试纸润湿
;这种操作,对得出正确的结论是否有影响?理由是
有影响,用蒸馏水润湿试纸,相当于将溶液稀释,会使酸性溶液pH增大,碱性溶液的pH减小
有影响,用蒸馏水润湿试纸,相当于将溶液稀释,会使酸性溶液pH增大,碱性溶液的pH减小

在实验结束后,此废液应如何处理
倒入废液缸中
倒入废液缸中

查看答案和解析>>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在用硫酸溶液处理废锌片时发现产生的气体具有刺激性气味,同时发现试管外壁发烫,这种现象引起同学们的思考和研究.
查阅资料:①SO2溶于水,它能与NaOH反应,生成Na2SO3;②H2具有还原性.
分析讨论:根据试管发烫的现象分析,说明锌与硫酸发生的反应是
 
(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提出猜想:对生成的气体进行猜想:
猜想1:可能是H2
猜想2:可能是SO2,做出此猜想的理由是
 

猜想3:可能是H2和SO2的混合气体.
实验方案: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图1所示的装置进行探究(夹持仪器已省略,假设装置中的反应都进行完全)
精英家教网
问题讨论:(1)如果装置A没有明显实验现象,装置C的现象为
 
,则猜想1成立.
(2)如果装置A的现象为溶液红色变浅,装置C没有明显实验现象,则猜想
 
成立.
(3)猜想3成立的实验现象是
 

(4)装置B中浓硫酸的作用是
 

实验反思:(1)实验室中可以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硫,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小组内一同学又设计了判断SO2与NaOH溶液能否发生反应的装置(如图2),实验时发现试管内液面上升,就得出SO2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的结论,其他同学认为这一结论不严谨,理由是
 
.要得到科学严谨的结论,仍利用该装置,需做的对比实验
 

拓展延伸:小组的同学欲证明试管内锌与硫酸反应后的溶液中是否有硫酸剩余,下列方法中错误的是
 
(填序号).
①往容器内再加稀盐酸,如有气泡产生,则溶液中没有硫酸
②往容器内再加锌粒,如有气泡产生,则溶液中一定有硫酸
③往容器内加氯化钡溶液,如有沉淀生成,则溶液中一定有硫酸
④将试管中剩余固体加入到硫酸铜溶液中,如有红色固体生成,则溶液中没有硫酸.

查看答案和解析>>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在用硫酸溶液处理废锌片时发现产生的气体具有刺激性气味,同时发现试管外壁发烫,这种现象引起同学们的思考和研究.
查阅资料:①SO2溶于水,它能与NaOH反应,生成Na2SO3;②H2具有还原性.
分析讨论:根据试管发烫的现象分析,说明锌与硫酸发生的反应是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提出猜想:对生成的气体进行猜想:
猜想1:可能是H2
猜想2:可能是SO2,做出此猜想的理由是________;
猜想3:可能是H2和SO2的混合气体.
实验方案: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图1所示的装置进行探究(夹持仪器已省略,假设装置中的反应都进行完全)

问题讨论:(1)如果装置A没有明显实验现象,装置C的现象为________,则猜想1成立.(2)如果装置A的现象为溶液红色变浅,装置C没有明显实验现象,则猜想________成立.
(3)猜想3成立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
(4)装置B中浓硫酸的作用是________.
实验反思:(1)实验室中可以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硫,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
(2)小组内一同学又设计了判断SO2与NaOH溶液能否发生反应的装置(如图2),实验时发现试管内液面上升,就得出SO2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的结论,其他同学认为这一结论不严谨,理由是________.要得到科学严谨的结论,仍利用该装置,需做的对比实验________.
拓展延伸:小组的同学欲证明试管内锌与硫酸反应后的溶液中是否有硫酸剩余,下列方法中错误的是________(填序号).
①往容器内再加稀盐酸,如有气泡产生,则溶液中没有硫酸
②往容器内再加锌粒,如有气泡产生,则溶液中一定有硫酸
③往容器内加氯化钡溶液,如有沉淀生成,则溶液中一定有硫酸
④将试管中剩余固体加入到硫酸铜溶液中,如有红色固体生成,则溶液中没有硫酸.

查看答案和解析>>

上完体育课后,小强同学往一瓶矿泉水中加入一片“泡腾片”(其商标部分内容如图所示).立即产生大量气泡,片刻成为一瓶可口的饮料,这引起了身边同学 极大兴趣,于是大家决定对其进行如下的探究:

探究活动一:泡腾片的发泡原理
【查阅资料】碳酸氢钠(NaHCO3)俗称“小苏打”与酸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柠檬酸是一种酸.
【进行实验】按如图装置进行实验:

当观察到________时,说明碳酸氢钠会与稀盐酸反应.联想到已学过的化学反应Na2CO3+2HCl=2NaCl+H2O+CO2试写出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结论】由实验可知:泡腾片放入水中的发泡原理是小苏打与配料中的________反应的结果.
探究活动二:NaHCO3和Na2CO3的热稳定性
【提出问题】NaHCO3和Na2CO3与盐酸反应都会生成CO2,那么两者的热稳定性又如何?
【进行猜想】NaHCO3和Na2CO3的热稳定性差,受热都会发生分解反应.
【设计并进行实验】为验证猜想,同学们设计了下图装置并进行实验:

【实验现象】
①装有NaHCO3的小试管内壁有水珠生成.
②烧杯C、D中导管口有气泡冒出,但是有烧杯C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③充分加热后,大试管中的固体无明显变化,小试管中仍有少量白色固体残留.
【实验结论】NaHCO3受热会分解,生成水、________和一种白色固体,而Na2CO3受热不分解,因此,以上猜想________(选填“正确”或“错误”).写出烧杯C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反应化学方程式:________.
【交流与讨论】根据反应物的组成元素,同学们认为残留的白色固体可能是Na2CO3或NaOH中的一种,为检验该白色固体,小强设计了如下方案:
Ⅰ.往残留固体中滴加稀盐酸,观察现象,判断白色固体是否为Na2CO3
Ⅱ.将残留固体溶于水后,滴加无色酚酞试液,判断白色固体是否为NaOH.同学们经过讨论一致认为方案Ⅱ不行,理由是________.
小强通过方案Ⅰ的实验得出白色固体是Na2CO3,若让你用另一种试剂来验证Na2CO3,你会选用________试液.
【拓展与应用】
①Na2CO3固体混有少量NaHCO3,可采用________(填序号)的方法除去.
A.加盐酸 B.通入CO2 C.加热
②保存该泡腾片应注意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某同学在做氢氧化钡溶液与稀盐酸中和反应的实验时,当他把稀盐酸滴入到氢氧化钡溶液后,发现忘记了加指示剂.于是他让同学通过实验来证明上述酸碱是否恰好中和.三位同学的设计方案如下.
【提出问题】氢氧化钡溶液与盐酸是否恰好中和?
【设计实验】甲同学取反应后的溶液,向其中通入CO2气体,看不到白色沉淀生成,说明二者恰好中和.
乙同学取反应后的溶液,向其中加入Na2CO3溶液,观察到只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二者恰好中和.
丙同学取一张pH试纸,放到玻璃片上,先用滴管向试纸上滴加蒸馏水,使试纸润湿,而后用玻璃棒蘸取反应后的溶液,滴到试纸上,试纸变色后,及时和比色卡比较,发现pH=7,说明二者恰好中和.
【反思与评价】请你对三位同学的实验设计进行评价.
甲同学能否得出正确的结论,理由是   
乙同学能否得出正确的结论,理由是   
丙同学的实验操作的不当之处是    ;这种操作,对得出正确的结论是否有影响?理由是   
在实验结束后,此废液应如何处理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