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已知:碳酸钠溶液的pH>7。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在探究碱溶液与酚酞作用的实验时,发现了一个意外现象:氢氧化钠溶液滴入酚酞试液,溶液变成了红色,可是过了一会儿红色就消失了。这是什么原因呢?他们依据所学的化学知识,分别对这种意外现象的成因作了如下猜想:
甲:可能是酚酞变质造成的;
乙:可能是氢氧化钠溶液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的缘故;
丙:可能是酚酞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使红色消失;
丁:可能与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大小有关。
(1)甲同学刚提出自己的猜想,就遭到其余三位同学的否定,三位同学的理由是: ;
(2)丙同学认为乙同学的猜想也不正确,他的理由是: ;
(3)四位同学讨论后认为要验证丙同学的猜想,还需作如下实验,你知道该实验目的吗?
实验步骤 | 设计这一步骤的目的 |
①将配制的氢氧化钠溶液加热 | |
②在加热后的溶液中滴入酚酞,并在上方滴一些植物油 |
通过以上实验,四位同学观察列的现象是:溶液先变成红色,过了一会儿红色仍消失。
(4)若丁同学的猜想正确,大家能设计实验证明吗?
实验方法 | 可能观察到的现象和结论 |
化学反应往往伴随着一些现象的发生。但CO2与NaOH溶液的反应没有明显现象。为了通过一些明显的实验现象,说明CO2与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几个实验装置:请你分析他们的设计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实验装置中所标仪器的名称:a_______;b_______;
(2)你认为上图中能达到实验设计要求的装置是____(填序号);
(3)学习小组同学经过分析讨论,认为C中试管内液面上升的原因可能有两种:一种是CO2溶于水;你认为另一种是 ;
(4)为了进一步验证CO2与NaOH溶液已经发生反应,生成了新物质。请你设计一个简单实验检验生成的新物质。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化学反应往往伴随着一些现象的发生。但CO2与NaOH溶液的反应没有明显现象。为了通过一些明显的实验现象,说明CO2与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右图所示3个实验装置,请你分析他们的设计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你认为上图中能达到设计要求的实验装置是(填序号) ,设计意图是: ;
(2)学习小组同学经过分析讨论,认为C中试管内液面上升的原因可能有两种:一种是CO2溶于水;你认为另一种是 ;
(3)为了进一步验证CO2与NaOH溶液已经发生反应,生成了新物质,请你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检验生成的新物质。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解释与结论 |
实验室里NaOH固体必须密封保存,其原因是 ,
。现实验室里有一包白色NaOH样品,某兴趣小组同学为了确定这样品的成分,对其可能的组成进行了下列探究。
⑴【猜想】依据所学知识,兴趣小组同学对这种白色粉末的成分作了如下猜想:
①可能没有变质,全是NaOH;②可能完全变质,全是Na2CO3;你认为还有一种可能是
。
⑵【实验】为了验证猜想,他们做了下面实验:
实验一:取少量白色粉末溶于水,向所得溶液里滴加酚酞试液,溶液变为红色。
实验二:取少量白色粉末,滴加稀盐酸,有气体生成。
⑶【结论】由上述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分析得到下面结论。
结论一:由实验一得到的结论是白色粉末是NaOH。
请你判断该结论是否正确,并简述理由:
综合分析上述两个实验,你得到的结论是:
⑷【继续探究】兴趣小组同学在分析和研究了上述实验及实验结论后,为了确认白色粉末的成分,查阅资料并做了下面的实验三:取少量白色粉末溶于水,向所得溶液里滴加过量的BaCl2试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反应的方程式为Na2CO3+ BaCl2 =BaCO3↓+2NaCl)……
①你认为滴加过量BaCl2试液的目的是 ;
②如何判断BaCl2试液已经过量? ;
③你认为还应继续进行的实验是 ,则说明原NaOH固体已经完全变质。
观察蜡烛的燃烧,得出下列结论。请回答:
(1)哪些是不需要燃烧就能观察到的现象(填字母)
(2)哪些是需要燃烧才能观察到的现象(填字母)
a.自顶端起约1cm以内的烛体是温的、柔软且易塑型;
b.原料是半透明、微臭、无味白色固体;
c.蜡烛顶端、烛心底部周围有无色液体,呈碗状存在
d.一白色烛心贯穿中轴,并延长至蜡烛顶1cm
e.形状圆柱形,顶部为圆锥形尖出
f.烛心周围和烛焰上端呈明亮的黄色
g.吹熄后,能看见烛心周围有白烟上升,并慢慢消失
h.质软,可用指甲刮出痕迹;
i.若风吹至蜡烛一边;另一边碗形顶端的蜡烛将熔成液体并沿烛体落下;
j.如受空气流的影响,火焰会闪动,且生出黑烟。
除此之外,燃烧时你还观察到的现象有(写两个)
;
(3)蜡烛刚熄灭时总会有一缕白烟冒出,它的成分是什么呢?有人提出了如下假设: A.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
B.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水蒸气
C.白烟是石蜡蒸气凝成的石蜡固体
实验验证:
① 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其目的是为了验证假设 (填序号)。
② 吹灭蜡烛,立即用一块干而冰凉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玻璃片上没有出现水雾,说明白烟不是 。
③ 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白烟(注意不要接触烛芯),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这为假设 (填序号)提供了证据,同时排除了假设 (填序号),因为 。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