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最终可观察到如图1所示现象.t2℃时. 试管中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2)观察图2中.t2℃时.甲.乙溶解度的大小关系是:甲 乙.(3)为了从混有少量乙的甲物质中提取较纯净的甲.可以采用 的方法.(4)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度的因素有: , .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t2℃时,分别向盛有10g水的两支试管中加入等质量的甲、乙两种固体物质,使其充分溶解,可观察到如图I所示现象。

    

(1)t2℃时,    (填 “A”或“B”)试管中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2)图Ⅱ中可表示甲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的是    (填“a”或“b”)。在t2℃时,分别将相同质量的甲、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析出晶体较多的是    

(3)要使A试管中剩余的固体继续溶解,可采用        的方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t℃时,分别向盛有10g水的两支试管中,加入等质量的甲、乙两种固体物质,使其充分溶解,可观察到如图I所示现象。

(1)t℃时,     (填“A”或“B”)试管中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2)图Ⅱ中可表示甲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的是     (填“a”或“b”)。要使A试管中剩余的固体继续溶解可采用              的方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2012?浦口区二模)某活动小组的同学对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进行了下列探究:

【探究一】向放有一支燃着的蜡烛的烧杯中加适量碳酸钠和盐酸(如图1所示):
(1)蜡烛燃烧变化的现象是:
蜡烛熄灭
蜡烛熄灭

(2)根据该实验现象推测碳酸钠与盐酸反应产生的气体可用于
灭火
灭火
(写出用途).
【探究二】利用碳酸钠与盐酸的反应,可否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进行了探究,实验如下:
如图2所示,在(吸滤)瓶中加入适量的碳酸钠粉末,在小试管中加入盐酸.将小试管放入吸滤瓶中,并用止水夹夹住支管处的橡皮管.称量整个装置的质量,记录读数.将吸滤瓶倾斜,使小试管中的盐酸倾倒入瓶中,与碳酸钠粉末反应.可观察到如图3
所示的现象.再次称量整个装置的质量,记录读数.
两次读数
是(或否)
是(或否)
(填“是”或“否”)相等.理由是
在密闭容器中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或否,因为气球受到空气浮力,导致称量不准确)?
在密闭容器中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或否,因为气球受到空气浮力,导致称量不准确)?

【探究三】碳酸钠与盐酸反应后剩余溶液的成分探究(假设二氧化碳已完全放出,杂质溶于水,不参加反应且呈中性).甲、乙两同学分析认为剩余溶液中一定含有氯化钠,可能有盐酸或碳酸钠.为验证是否含有盐酸,他们采用了不同方法进行实验,得到了相同的结论.
查找资料:氯化钠溶液呈中性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取样于试管中,滴加
?紫色石蕊
?紫色石蕊
试液
试液变红 有盐酸
取样于试管中,逐滴滴加碳酸钠溶液
有气泡产生?
有气泡产生?
【探究四】某兴趣小组同学向盛有6.0g纯碱样品的烧杯里加入40.0g盐酸,实验测定完全反应后烧杯中剩余物的质量为43.8g,且溶液显酸性.(假设纯碱样品中的杂质不与盐酸反应)
求:
(1)产生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2.2g?
2.2g?
g.
(2)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24、20℃时,分别向盛有10g水的的两支试管中,各加入2.5g甲、乙两种固体物质,振荡使其充分溶解,可观察到如图l所示的现象,经测定,A试管中剩余固体的质量为0.5g.则:
(1)20℃时,
A
 (填“A”或“B”)试管中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填“>”、“<”或“=”)另一试管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2)图2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由图可知,甲、乙两种物质溶解度变化的共同点是
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其中表示甲物质溶解度的是
b
(填“a”或“b”)曲线:
(3)试求甲物质在20℃时的溶解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21、资料一:木糖醇是一种甜度相当于蔗糖、易溶于水的白色固体.近年来,市场上木糖醇口香糖正逐渐取代蔗糖口香糖.
资料二:人体口腔中唾液正常的pH在6.6~7.1范围内,其酸性的增强不利于牙齿的健康.

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木糖醇具有的物理性质有
白色
;(任写一点)
(2)图1是木糖醇与物质X的溶解度曲线,则P点的含义是
t2℃时,木糖醇与物质X的溶解度相等

(3)t3℃时,30g木糖醇加入到50g水中不断搅拌,能形成
75g
g溶液.
(4)t1℃时,分别将等质量的木糖醇、X两种物质加入到盛有10g水的两支试管中,充分溶解后,可观察到如图2所示的现象.你认为图2中
(填“甲”或“乙”)物质是木糖醇.
(5)分析图3可知:在口腔细菌的作用下,木糖醇分解产物的酸性比蔗糖分解产物的酸性
(填“强”或“弱”),所以咀嚼木糖醇口香糖比蔗糖口香糖更有利于牙齿的健康.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