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交流]N236 .(2)塑料瓶被压瘪,注射器中剩余的10mL NaOH溶液立即“自动 进入塑料瓶中,瓶中的CO2与NaOH溶液反应不断被消耗.气体压强减小.外界大气压将塑料瓶压瘪.同时将剩余的NaOH溶液压入瓶中. 2分(3)由于反应容器密闭.生成物全部留在瓶中.也没有空气进入.因而反应前后质量相等 1分(4) ①若采用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应让化学反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1分②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稀盐酸看到有气泡产生(或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看到有白色沉淀产生.)1分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氢氧化钠固体及溶液在空气中很容易发生变质生成碳酸钠.

(1)甲同学在实验室里发现一瓶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钠溶液,对其变质情况进行了如下探究.
【猜想与假设】该氢氧化钠溶液已部分变质.
【实验与结论】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a.取少量该溶液于一支试管中,加入
足量的氯化钙溶液
足量的氯化钙溶液
有白色沉淀生成
有白色沉淀生成
该氢氧化钠溶液已变质
b.将步骤a所得的液体静置,取上层清液于另一支试管中,滴加
无色酚酞试液
无色酚酞试液
酚酞试液变红
酚酞试液变红
该氢氧化钠溶液已部分变质
【拓展探究】甲同学又尝试通过实验除去该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的碳酸钠,方案如下:
向该溶液中加入
氢氧化钙
氢氧化钙
,充分反应后,经
过滤
过滤
操作,即可除去该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的杂质.
(2)乙同学在实验室里发现少量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固体,尝试通过实验测定其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设计和进行实验】乙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铁架台、铁夹等固定用装置已略去,碱石灰是固体氢氧化钠和生石灰的混合物).取10.0g待测样品,进行实验.实验步骤如下:
a.连接好装置,并检查气密性;
b.打开弹簧夹,缓缓通入一段时间空气;
c.称量装置D的质量为83.4g;
d.关闭弹簧夹,慢慢滴加Y溶液,至不再产生气泡为止;
e.打开弹簧夹,再次缓缓通入一段时间空气;
f.再次称量装置D的质量为84.5g.
【交流讨论】
①试剂X、Y、Z依次最适宜选用
C
C
(选填字母).
A.氢氧化钠溶液   浓盐酸   浓硫酸           B.澄清石灰水   稀盐酸   稀硫酸
C.氢氧化钠溶液   稀硫酸   浓硫酸           D.浓硫酸  稀硫酸   氢氧化钠溶液
②步骤e中通入空气的作用是
将B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全部赶到D装置中
将B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全部赶到D装置中

③若没有装置C,则会导致测定结果
偏大
偏大
(选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下同);若没有装置E,则会导致测定结果
偏大
偏大

【交流讨论】根据实验中测得的有关数据,计算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固体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2013?连云港)某研究性小组的同学用电解水的方法测定水的组成后,提出问题:“测定水的组成还有其他的方法吗?”经过讨论,得到了肯定的答案,邀请你一起对此展开探究.

【设计方案】甲同学利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原理和下图装置及药品进行实验(操作规范),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Zn+H2SO4═ZnSO4+H2
Zn+H2SO4═ZnSO4+H2
,洗气瓶B中浓硫酸的作用为
吸收水
吸收水

【实验探究】当玻璃管中固体由黑色转变为红色时,实测得:①的玻璃管和其中固体的总质量在反应后减少了1.6g;②装置D的干燥管的总质量在反应后增加了1.82g,用此数据算得水中H、O元素的质量比为
11:80
11:80
,由水的化学式算得H、O元素的质量比为
1:8
1:8
.                                     
【分析交流】针对上述结果与理论值有偏差,乙同学认为:该装置存在缺陷,此观点得到了大家的认同,你对此改进的方法是
在D装置后面再连接一个干燥管
在D装置后面再连接一个干燥管
(假设生成的水完全被D中碱石灰吸收,装置内空气的水蒸气、CO2忽略不计).小姐同学用改进的装置重新实验得到了正确结果.                     
【意外发现】丙同学不小心将反应后的少量红色固体a洒落到多量稀硫酸中了,发现除了有红色固体 b以外,溶液的颜色有无色变为蓝色.
【提出问题】铜与稀硫酸是不反应的,这里溶液的颜色为什么会变蓝呢?
【查阅资料】①CuO被还原的过程中会有Cu2O生成,Cu2O也能被还原成Cu;        
②固体是红色的,它与稀硫酸的反应为Cu2O+H2SO4=CuSO4+Cu+H2O                 
【得出结论】红色固体a中含有Cu2O           
【分析交流】红色固体a中含有Cu2O 是否会影响水测定结果
不影响
不影响
(填“影响”或“不影响”).            
【提出猜想】针对红色固体a的成分,小组同学提出猜想①是:是Cu2O 和Cu; 猜想②是
Cu2O
Cu2O
                   
【拓展猜想】丁同学想利用改进后装置及药品重新实验,通过测量反应前后固体质量的方法来确定哪种猜想成立,他已称得:①玻璃管的质量;②反应前后红色固体a和玻璃管的总质量,完全反应后,你认为他还需要称量
D装置
D装置
的质量.               
【教师点拨】称取一定质量的红色固体a与足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后,经过滤、洗涤、干燥后再称量红色固体b的质量,也可以确定哪种猜想成立.                   
【定量分析】小组同学再次实验,他们开始称取质量为3.6g的红色固体a,与足量的稀硫酸完全反应后,得到红色固体b为2g.假如3.6g红色固体a都是Cu2O,请你计算出生成铜的质量(利用Cu2O+H2SO4=CuSO4+Cu+H2O进行计算,写出计算过程);然后,通过与实际的固体2g进行比较,判断猜想
成立(填①或②).

查看答案和解析>>

(2011?河北区)在一次实验课上,各小组同学在不同地点找来的小石块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H2O+CO2
CaCO3+2HCl=CaCl2+H2O+CO2

小明发现,相邻小组气体产生的速率比自己小组的快.小明将这一情况报告老师,老师鼓励他们对此问题共同探究.
【提出问题】影响二氧化碳气体产生速率的因素是什么?
【作出猜想】①不同地点石块中碳酸钙含量不同;
②所用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同;
③还可能是
石块大小不同(或石块质量不同、盐酸质量不同)
石块大小不同(或石块质量不同、盐酸质量不同)

【设计实验】(1)验证猜想①是否成立,要设计的实验:分别取大小相同、质量相同、
不同地点
不同地点
的石块,加入质量相同、
溶质质量分数相同
溶质质量分数相同
的稀盐酸进行实验.
(2)验证猜想②是否成立,对盐酸的要求是
溶质质量分数不同
溶质质量分数不同

【交流讨论】实验中可以通过观察气泡产生的剧烈程度,粗略地比较反应速率.若要做到精确比较,应该测量的实验数据是
相同时间内收集的二氧化碳体积(或收集相同体积二氧化碳所需的时间)
相同时间内收集的二氧化碳体积(或收集相同体积二氧化碳所需的时间)

【拓展延伸】上述实验中,小明采用了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用此方法探究“催化剂对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反应速率的影响”,需要控制不变的因素有(答出两点即可)
温度、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溶液质量、压强
温度、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溶液质量、压强
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探究小组同学发现家中烧开水的铝壶和盛放开水的暖瓶,长时间使用会有白色固体附着,很难洗掉.
【查阅资料】这种白色固体称为水垢,这是因为硬水中含有较多的可溶性的钙、镁化合物,其中碳酸氢钙 Ca(HCO32受热易分解,生成难溶性的化合物、气体等物质.
【提出问题】碳酸氢钙受热分解后产物的成分是什么?
【提出猜想】从组成物质元素的角度分析:
猜想1.生成的难溶性化合物可能是
CaCO3
CaCO3

猜想2.放出的气体可能是O2、H2、CO2
【实验探究】该组同学设计如图所示实验,先探究产生气体的成分.
操作1.加热A装置,一段时间后,B装置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操作2.在a处用燃着的木条检验,无明显现象.
【方案设计】请你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设计实验,帮助该组同学再确定难溶物的成分.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与结论
在上述实验的试管中,加入
稀盐酸
稀盐酸
 后,再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若有气泡产生且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难溶物是
CaCO3
CaCO3

(或猜想1成立)
【实验结论】
结论1.碳酸氢钙分解产生的气体一定有
CO2
CO2
;一定没有
O2、H2
O2、H2

结论2.碳酸氢钙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Ca(HCO32
  △  
.
 
CaCO3↓+CO2
【实验交流】
交流1.B装置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反应方程式为.
交流2.从安全的角度考虑,操作2中存在的实验不足是.
交流3.小组内某同学对上述结论提出异议:
该同学的观点 请说出你的观点并阐述理由
①该实验装置中C装置可以不要
不同意此观点,因为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
不同意此观点,因为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
②“结论2”不正确
同意此观点,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反应前有氢原子,反应后又无氢气生成,所以应有水生成.
同意此观点,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反应前有氢原子,反应后又无氢气生成,所以应有水生成.
【拓展延伸】水垢很难用水洗净,有同学发现在厨房中也可以找到物品除去水垢,你认为该物品可能是
食醋
食醋

查看答案和解析>>

氢氧化钠固体及溶液在空气中很容易发生变质生成碳酸钠.
(1)甲同学在实验室里发现一瓶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钠溶液,对其变质情况进行了如下探究.
【猜想与假设】该氢氧化钠溶液已部分变质.
【实验与结论】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a.取少量该溶液于一支试管中,加入
过量的氯化钙溶液,并不断振荡
过量的氯化钙溶液,并不断振荡
产生白色沉淀
产生白色沉淀
该氢氧化钠溶液已变质
b.将步骤a所得的液体静置,取上层清液于另一支试管中,滴加
酚酞试液
酚酞试液
溶液变成红色
溶液变成红色
该氢氧化钠溶液已部分变质
【拓展探究】甲同学又尝试通过实验除去该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的碳酸钠,方案如下:
向该溶液中加入
氢氧化钙溶液
氢氧化钙溶液
,充分反应后即可除去该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的杂质.
(2)乙同学在实验室里发现少量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固体,尝试通过实验测定其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设计和进行实验】乙同学设计了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铁架台、铁夹等固定用装置已略去,碱石灰是固体氢氧化钠和生石灰的混合物).取10.0g待测样品,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如下:
a.连接好装置,并检查气密性;                b.打开弹簧夹,缓缓通入一段时间空气;
c.称量装置D的质量为83.4g;                  d.关闭弹簧夹,慢慢滴加Y溶液,至不再产生气泡为止;
e.打开弹簧夹,再次缓缓通入一段时间空气;    f.再次称量装置D的质量为84.5g.
【交流讨论】
①试剂X、Y、Z依次最适宜选用
C
C
(选填字母).
A.氢氧化钠溶液   浓盐酸   浓硫酸        B.澄清石灰水   稀盐酸   稀硫酸
C.氢氧化钠溶液   稀硫酸   浓硫酸        D.浓硫酸  稀硫酸   氢氧化钠溶液
②步骤e中通入空气的作用是
将B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全部赶到D装置中
将B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全部赶到D装置中

③若没有装置C,则会导致测定结果
偏大
偏大
(选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