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012·山东平邑二中月考)如图,让一小物体(可看作质点)从图示斜面上的A点以v0=4 m/s的初速度滑上斜面,物体滑到斜面上的B点后沿原路返回.若A到B的距离为1 m,斜面倾角θ=37°.(sin37°=0.6,cos37°=0.8,g=10 m/s2)
(1)求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2)若设水平地面为零重力势能面,且物体返回经过C点时,其动能恰与重力势能相等,求C点相对水平地面的高度h.
解析:(1)设物体与斜面间的滑动摩擦因数为μ,则物体上滑由A到B做速度由v0变为0的匀减速运动,令加速度大小为a,
则由牛顿第二定律,
可得mgsinθ+μmgcosθ=ma①
又由运动学公式,可得0-v=-2a·AB②
由①、②式解得μ=
代入数据可得μ=0.25.
(2)设物体返回经过C点时速度大小为v1,则对于物体由B到C,
由动能定理有Mg(AB·sinθ-h)-μmgcosθ·=mv③
又mv=mgh④
由③、④式解得h=AB
代入数据可得:h=0.24 m.
答案:(1)0.25 (2)0.24 m
三、论述、计算题
15.(2012·浙江金华、丽水、衢州十二校联考)金华到衢州的动车共3趟,每趟运行时间约30分钟.把动力装置分散安装在每节车厢上,使其既具有牵引动力,又可以载客,这样的客车车辆叫动车.而动车组就是几节自带动力的车辆(动车)加几节不带动力的车辆(也叫拖车)编成一组,就是动车组,如图所示.假设动车组运行过程中受到的阻力与其所受重力成正比,每节动车与拖车的质量都相等,每节动车的额定功率都相等.
(1)若1节动车加3节拖车编成的动车组的最大速度为120 km/h;则6节动车加3节拖车编成的动车组的最大速度为多少?
(2)若动车组在匀加速运动过程中,通过第一个50 m所用时间是10 s,通过第二个50 m所用时间是6 s,则动车组的加速度为多少?
解析:(1)每节动车的功率为P,每节动车的重力为G,阻力为kG,
1节动车加3节拖车编成的动车组:P=F1v1
其中牵引力F1=4kG
6节动车加3节拖车编成的动车组:6P=F2v2
其中牵引力F2=9kG
v1=120 km/h代入解得v2=320 km/h.
(2)通过第一个50 m所用时间是10 s,中间时刻的速度v1==5 m/s
通过第二个50 m所用时间是6 s,中间时刻的速度v2== m/s
两个中间时刻的时间差为Δt=8 s
加速度a== m/s2=0.42
m/s2.
答案:(1)320 km/h (2)0.42 m/s2
14.(2011·高考海南单科)现要通过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水平桌面上固定一倾斜的气垫导轨;导轨上A点有一带长方形遮光片的滑块,其总质量为M,左端由跨过轻质光滑定滑轮的细绳与一质量为m的砝码相连;遮光片两条长边与导轨垂直;导轨上B点有一光电门,可以测量遮光片经过光电门时的挡光时间t.用d表示A点到导轨低端C点的距离,h表示A与C的高度差,b表示遮光片的宽度,s表示A、B两点间的距离,将遮光片通过光电门的平均速度看作滑动通过B点时的瞬时速度.用g表示重力加速度.完成下列填空和作图:
(1)若将滑块自A点由静止释放,则在滑块从A运动至B的过程中,滑块、遮光片与砝码组成的系统重力势能的减小量可表示为________,动能的增加量可表示为________.若在运动过程中机械能守恒,与s的关系式为=________.
(2)多次改变光电门的位置,每次均令滑块自同一点(A点)下滑,测量相应的s与t值.结果如下表所示:
|
1 |
2 |
3 |
4 |
5 |
s(m) |
0.600 |
0.800 |
1.000 |
1.200 0 |
1.400 |
t(ms) |
8.22 |
7.17 |
6.44 |
5.85 |
5.43 |
1/t2104s-2 |
1.48 |
1.95 |
2.41 |
2.92 |
3.39 |
以s为横坐标,为纵坐标,在下图位置的坐标纸中描出第1和第5个数据点;根据5个数据点作直线,求得该直线的斜率k=________×104m-1·s-2(保留3位有效数字).
由测得的h、d、b、M和m数值可以计算出-s直线的斜率k0,将k和k0进行比较,若其差值在实验允许的范围内,则可认为此实验验证了机械能守恒定律.
解析:(1)系统重力势能的减小量
ΔEp=Mgssinα-mgs
sinα=,ΔEp=gs[来源:Z§X§X§K]
过B点时的速度v=,
动能的增加量ΔEk=(M+m)v2=.
若机械能守恒则有ΔEp=ΔEk
=gs
=s=s.
(2)k=2.40×104 m-1·s-2
答案:(1)ΔEp=gs ΔEk= s
(2)2.40×104 m-1·s-2
二、实验题
13.(2012·安徽师大附中月考)
(1)某同学用图示装置“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用同一根橡皮筋,每次从不同位置释放小车,可以得到不同的弹力做的功
B.每次从同一位置释放小车,如果用1根橡皮筋时,弹力做的功为W;用2根橡皮筋时,弹力做的功为2W;用3根橡皮筋时,弹力做的功为3W
C.纸带上打出的点“两端密,中间疏”,是因为橡皮筋弹力太小
D.纸带上打出的点“两端密,中间疏”,是因为木板倾角太小,没有达到平衡阻力的目的
(2)在上述实验中,该同学打出的一条纸带如图所示.若打点计时器连接电源的频率为50 Hz,则橡皮筋恢复原长时小车的速度为________m/s(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
答案:(1)BD (2)0.89
12.(2012·河北省教学质检)如图所示,倾角为30°、高为L的固定斜面底端与水平面平滑相连,质量分别为3m、m的两个小球A、B用一根长为L的轻绳连接,A球置于斜面顶端.现由静止释放A、B两球,B球与弧形挡板碰撞过程时间极短无机械能损失,且碰后只能沿斜面下滑,两球最终均滑到水平面上.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不计一切摩擦,则( )
A.A球刚滑至水平面时的速度大小为
B.B球刚滑至水平面时的速度大小为
C.两小球在水平面上不可能相撞
D.在A球沿斜面下滑的过程中,轻绳对B球先做正功、后不做功
解析:因B球和弧形挡板碰撞无能量损失,并且B球的方向变为沿斜面向下.由于A、B在一条线上,所以A、B线速度相等(B上升过程中,A未到达水平面时).当A刚到水平面时,B在竖直高度为L/2处,由能量守恒得3mgL-mgL/2=(3m+m)v,解得v1=,选项A正确;因A球到达水平面上,B球还在斜面上,所以B球到水平面时速度比A快.对B由能量守恒:mv+mgL=mv,得v2=,选项B错误;由于v2>v1,所以B球可以追上A球,选项C错误;A球在斜面上下滑过程中,绳对B做正功,A到达水平面后,绳不再对B做功,选项D正确.
答案:AD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2分)
11.(2012·青岛联考)一辆轿车在平直公路上运行,启动阶段轿车牵引力保持不变,而后以额定功率继续行驶,经过时间t0,其速度由零增大到最大值vm,若所受阻力Ff为恒力.关于轿车的速度v、牵引力F、功率P随时间t变化的情况正确的是( )
解析:启动阶段轿车牵引力保持不变,阻力Ff为恒力,故a恒定,先做匀加速运动,P=Fv,v增大时,P增大,当P增大至额定功率时,匀加速运动结束,但这时牵引力仍大于阻力,v仍增大,又因保持额定功率不变,故F变小,当F=Ff时,轿车匀速运动.
答案:BCD
10.(2012·河南确山月考)质量相等的两木块A、B用一轻弹簧拴接,静置于水平地面上,如图(a)所示.现用一竖直向上的力F拉动木块A,使木块A向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如图(b)所示.从木块A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到木块B将要离开地面时的这一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设此过程弹簧始终处于弹性限度内)( )
A.力F一直增大
B.弹簧的弹性势能一直减小
C.木块A的动能和重力势能之和先增大后减小
D.两木块A、B和轻弹簧组成的系统的机械能先增大后减小
解析:对A由F合=ma可得,当弹簧处于压缩状态时,F+kx-mAg=mAa,x减小,F应增大
当弹簧处于伸长状态时
F-kx-mAg=mAa
x增大,F应增大,A正确;
形变量x先减小而后增大,弹性势能先减小而后增大,B错,动能和重力势能之和的变化量应取决于外力F和弹力做功之和,外力F和弹力始终做正功,由功能关系可知,动能和重力势能之和始终增大,C错;外力F始终做正功,两木块A、B和轻弹簧组成的系统的机械能始终增大.D错.
答案:BCD
0.7 s产生的总热量Q=μmg·x=0.1×0.5×10×29=14.5 J,C错,D对.
答案:BD
9.(2012·江西金溪一中月考)如图甲所示,质量为m=0.5 kg,初速度v0=10 m/s的物体,受到一个与初速度v0方向相反的外力F作用,沿粗糙的水平面滑动,物体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经3 s后撤去外力,直到物体停止.整个过程物体的v-t图象如图乙所示(g=10 m/s2).则( )
A.0~7 s内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B.外力F和动摩擦因数μ大小分别为0.5 N和0.1
C.0~7 s内物体由于摩擦产生的热量为25 J
D.运动到停止物体滑行的总位移为29 m
解析:前3 s内加速度a1=2 m/s2后4 s内加速度a2=1 m/s2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F+μmg=ma1,μmg=ma2
由以上可得F=0.5 N,μ=0.1
A错误,B正确,物体总位移
x=(4+10)×3+×4×4=29 m
8.(2012·湖北八校联考))如图所示,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有一个质量为M的木板B处于静止状态,现有一个质量为m的木块A在木板B的左端以初速度v0开始向右滑动,已知M>m,用①和②分别表示木块A和木板B的图象,在木块A从木板B的左端滑到右端的过程中,下面关于速度v随时间t、动能Ek随位移s的变化图象,其中可能正确的是( )
解析:木块A和木板B之间的摩擦力为f,则木块A、木板B的加速度aA>aB,速度图象的斜率可以反映,则A、B均错;对木板B和木块A,由动能定理,两物体的Ek-s图线的斜率互为相反数,则C错误;在木块A相对木板B滑动过程中,木块A的位移大于木板B的位移,则D正确.
答案:D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