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16500  116508  116514  116518  116524  116526  116530  116536  116538  116544  116550  116554  116556  116560  116566  116568  116574  116578  116580  116584  116586  116590  116592  116594  116595  116596  116598  116599  116600  116602  116604  116608  116610  116614  116616  116620  116626  116628  116634  116638  116640  116644  116650  116656  116658  116664  116668  116670  116676  116680  116686  116694  447090 

11. (1)史料:“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2)史料解释:民贵君轻。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

(3)历史评价: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分清史料与史料解释的含义。史料就是直接、第一手的材料,史料解释就是对原始史料的说明。

试题详情

10.D [“百家争鸣”的真正意义在于各种思想的交流碰撞有利于文化的发展,易中天反对独尊一家,实际上就是赞赏各家的争鸣。]

综合运用

试题详情

9.A [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是由当时的政治、经济的剧变决定的。A项表述全面,社会大变革包含了政治、经济的剧变。]

试题详情

8.B [在统治人民的方法上孟子主张“仁政”,韩非主张严刑峻法,故选B。]

试题详情

7.A [孙膑是战国时期齐国人,因此不可能是“春秋时期兵家思想的杰出代表人物”。]

试题详情

6.D [法家思想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迎合了当时统治阶级和社会的需要。]

试题详情

5.C [本题可用排除法。庄子在文学方面颇有建树,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①说法过于绝对。不注重现实的观念是不可取的,排除④。]

试题详情

4.D [“百家争鸣”形成的背景之一,就是出现了私人办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为“百家争鸣”的出现提供了人才条件。]

试题详情

3.A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但是经过后天的教育能够由恶变善。]

试题详情

2.D [本题可用排除法。孟子是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者,排除②;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故排除③。]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