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16652  116660  116666  116670  116676  116678  116682  116688  116690  116696  116702  116706  116708  116712  116718  116720  116726  116730  116732  116736  116738  116742  116744  116746  116747  116748  116750  116751  116752  116754  116756  116760  116762  116766  116768  116772  116778  116780  116786  116790  116792  116796  116802  116808  116810  116816  116820  116822  116828  116832  116838  116846  447090 

7.分析下列生态问题的原因,分别由资源利用方式不当和资源利用强度过大造成的是(  )。

A.矿产枯竭、土地沙漠化

B.土壤盐碱化、物种减少

C.水源枯竭、水土流失

D.物种减少、森林减少

解析:第5题,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经济的迅速发展,造成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等是产生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第6题,由图中可以看出,我国与③④两国相比,人均资源拥有量远远小于③④两国,主要是我国人口众多,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所以人口总量大,人均资源拥有量少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最突出的问题。第7题,矿产枯竭、土地沙漠化、森林减少、物种减少、水源枯竭主要是利用强度过大造成的,土壤盐碱化、水土流失则是利用方式不当造成的。

答案:5.B 6.D 7.B

大量实证研究发现,一定地区在经济发展的起始阶段,环境污染的程度较低;在经济起飞阶段,资源利用和污染排放往往超过环境承载能力,环境恶化;在经济发展的更高阶段,环境状况开始改善。环境污染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呈倒揢擖/span>型关系曲线,称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结合所学知识,完成第8~9题。

试题详情

6.下图中我国与③④两国相比,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是(  )。

[来源:Z&xx&k.Com]

A.人均资源占有量多

B.城市化问题严重[来源:学。科。网]

C.生活贫困化加剧

D.人口总量大,人口压力大

试题详情

5.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  )。

A.人们在两极地区的活动日益频繁

B.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经济的迅速发展,造成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C.经济的快速增长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小

D.环境问题的产生与经济发展无任何关系

试题详情

4.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农业用地面积不断减少,关于农业用地面积减少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①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城市及其基本建设用地的增多 ②过度放牧和过度开垦引起土地沙漠化面积扩大 ③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引起水土流失和盐碱化面积增加

A.②③牋牋牋牋牋 B.①②牋牋牋牋

C.①③牋牋牋牋牋 D.①②③

解析:第3题,注意题干要求的是二战后增加速度最快的,其中氟利昂排出量从无到有,且二战后急剧上升。第4题,城市及基本建设会占用农业用地,而沙漠化、水土流失和盐碱化都会使农业用地退化,从而减少农业用地面积。

答案:3.C 4.D

巨大的人口压力、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等,都是产生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据此完成第5~7题。

试题详情

3.二战后,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能源消耗量、淡水消耗量、氟利昂排出量、二氧化碳排出量都大幅度上升,其中增加速度最快的是(  )。[来源:]

A.能源消耗量牋牋 B.淡水消耗量

C.氟利昂排出量牋 D.二氧化碳排出量

试题详情

2.E阶段可能产生的问题是(  )。

①过度开发导致可再生资源遭到破坏 ②过度排放污染物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③生产过程导致工农业污染排放 ④资源开采导致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破坏

A.①②牋牋牋牋牋 B.③④牋牋牋牋

C.②③牋牋牋牋牋 D.①④

解析:第1题,由图中可以看出环境为人类提供自然资源,人类开发自然资源供人类使用,所以F表示产业活动;人类的产业活动又会将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去,H表示人类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第2题,E表示人类开发自然资源,在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可能产生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

答案:1.C 2.D

读掽/span>人口增长与环境容量、资源、能源消耗的历史与现状示意图?完成第3~4题。

①农地面积/107 km2 ②人口数量/108

③能源消耗量/108 t ④淡水消耗量/103 km3

⑤氟利昂排出量/104 t ⑥二氧化碳排出量/10-6

试题详情

1.图中字母F、H代表的含义是(  )。

①F表示资源开发 ②F表示产业活动 ③H表示废物排放 ④H表示产品消费

              

A.①②牋牋牋牋牋 B.③④

C.②③牋牋牋牋牋 D.①④

试题详情

23.(2011饵/b>江苏高考)(16分)重金属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危害巨大。图1为掽/span>重金属污染物进入人体的路径示意图?图2为掽/span>某高速公路两侧土壤中铅、镉浓度分布示意图擖/span>。[来源:学科网]

图1

 

图2

 

(1)产生重金属污染物的生产活动有            。重金属污染物进入人体的途径有        。 

(2)下列示意图①②③能正确表示重金属元素在环境中循环过程的是    。 

(3)高速公路两侧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物浓度的分布特点是 ; 

其主要来源是    。 

(4)降低高速公路两侧土壤重金属污染物浓度的有效措施主要有 

       。 

解析:第(1)题,分析污染物进入人体路径图知,化石燃料的燃烧和有色金属冶炼是产生重金属污染物的主要生产活动;重金属污染物进入人体的途径有来自周边环境和从食物中摄取。第(2)题,化石燃料从岩石圈中获取,通过燃烧进入大气圈,通过不同的途径到达水圈和生物圈,并能相互转化。第(3)(4)题,据图可知,距高速公路越近,铅、镉的浓度越高;距高速公路越远,浓度越低。说明这些污染物主要来自汽车尾气。因此,为降低高速公路两侧土壤重金属污染物浓度,可采用推广新能源汽车、使用无铅汽油、发展汽车节能技术等。

答案:(1)化石燃料燃烧 有色金属冶炼 从环境摄取

摄食

(2)③

(3)距高速公路越远,浓度越低 汽车尾气

(4)使用无铅汽油;推广新能源汽车;发展汽车节能技术

 

 

试题详情

22.(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再生资源利用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每年大约有价值900亿元的家电、塑料、纸张、建筑垃圾等废旧物资没有得到充分回收利用,且严重污染了环境。日本每年产生60万吨电子垃圾,其中的85%得到回收,较好地防止了电子垃圾对环境的污染,实现了掽/span>商品桙/span>使用桙/span>回收桙/span>再生桙/span>商品擖/span>的良性循环。

材料二:新华网北京2010年6月3日电,自2010年6月1日起,家电以旧换新政策实施范围将在9个试点省市的基础上,增加河北、山西、大连等19个省市,并将逐步推广至全国。政策截止时间暂定为2011年12月31日。[来源:学科网]

(1)据统计,中国废塑料的回收利用率只有20%左右,而约80%被填埋、焚烧。简要说明这种利用方式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2)国家实施家电、汽车以旧换新对环境保护有何意义?

(3)结合我国国情和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谈谈我国建设掽/span>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擖/span>社会的有效措施。

解析:第(1)题,用填埋的方式处理塑料不但占用土地,而且塑料会在降解过程中释放出重金属,污染地下水及土壤。用焚烧法处理塑料,会造成二次污染。第(2)题,老旧汽车油耗、老旧家电电耗都要比新汽车、新家电多,以旧换新有利于节能减排;此外汽车、家电中含有大量可回收利用的金属、塑料、橡胶等资源,通过掽/span>以旧换新?加快完善汽车、家电回收拆解处理体系,可使这些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第(3)题,建设掽/span>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擖/span>社会就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控制人口数量、加强自然资源的再利用等。

答案:(1)以垃圾填埋方式处理的塑料,会在降解过程中释放出重金属,污染地下水及土壤。以焚烧方式处理塑料,造成大气污染。

(2)有利于节能减排,减少大气的污染;有利于可回收资源的再利用,减少固体废弃物污染。

(3)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清洁生产,减少污染;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环境意识;加大废旧物资的回收利用等。

试题详情

21.(10分)苏州河是上海的一条城市内河(贯穿城区的河流),其沿岸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对河流水质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下图示意苏州河沿岸土地利用类型和水质的变化趋势(水质污染综合指数高表示污染严重)。读图,结合有关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指出1989~2006年苏州河水质变化的总体趋势,并分析原因。

(2)简述改善城市内河水质的主要措施。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水质污染综合指数在下降,说明了水质有所转好。从图中可以看出这得益于工业用地面积大量减少,城市绿地面积的增加,使得污染源减少,水质得到了改善。第(2)题,考查河流综合整治的措施。结合图中信息,可以从河流的污染源进行治理。清理污染物,防止新的污染等。

答案:(1)总体趋势:水质有所转好。原因:工业用地面积大量减少,并主要转化为居住用地和城市绿地,污染源减少;城市绿地面积增加,改善了水质。(2)打捞漂浮垃圾;清除河床淤泥,引水冲淤;沿岸绿化;禁止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直接排放。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