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2012·梅州中学月考)1871年12月美国《纽约时报》刊登了某记者在广州的一篇游记,描写广州“宽阔的珠江、清式和西式的阁楼、宝塔、博物馆、清真寺、大厦、仓库、商铀等,这些建筑物看上去并没有分成街道,而是毫不间断地紧紧挨在一起。远处可见英国领事馆的小教堂,上面有钟楼和高高的十字架。”下列关于当时广州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
A. 广州是唯一的对外开放城市
B. 广州传统的商品经济已经瓦解
C. 广州是中西合璧的对外开放城市
D. 西方文化的传播导致传统文化已消失
9. (2012·吉林毕业班摸底)有学者记载,辜鸿铭在北京大学任教,他梳着辫子走进课堂,学生们觉得他的辫子怪异,都在发笑。辜鸿铭平静地说:“你们笑我,无非是因为我的辫子。我的辫子是有形的,可以剪掉,然而诸位同学脑袋里的辫子,就不那么好剪了。”(海天、肖玮《沉重的转身--晚清文人实录》)“诸位同学脑袋里的辫子,就不那么好剪了”的根本原因是 ( )
A. 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B. 政体已经发生改变
C. 专制思想深入人心 D. 民主政治生活开始
8. (2012·潮惠三校二联)下表摘自《格致汇编·互相问答》,
序号 |
提问人 |
籍贯 |
提问内容 |
回答要点 |
27 |
某君 |
广州 |
请问照相新法 |
详细介绍 |
43 |
某君 |
烟台 |
西人饮苦酒(啤酒),言能补身,不知用何料何法制成,能否多饮 |
发表专文详细介绍 |
135 |
友人 |
上海 |
美国近有人以电线传声,数十里之远都能闻知何人言语,此事甚奇而不可解,何理?中国人能造否 |
传声电器,新发明不久之方法,介绍原理 |
其对清末民初社会生活习俗中出现的新现象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习俗受西方影响
B. 旧的社会陋习已经彻底革除
C. 近代中国人逐步认识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知识
D. 东部沿海城市居民生活崇洋
7. (2012·梅州虎山中学月考)1912年9月8日《申报》称:“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下列对此理解较为准确的是 ( )
A. 20世纪初中国服饰种类繁多,应有尽有
B. 辛亥革命导致中国人着装混乱,没有统一的标准
C. 辛亥革命使中国社会转型加剧,从穿着打扮可见一斑
D. 中国服饰最流行的是西装和中山装,其他服饰不受欢迎
6. (2012·南京二模)右图是于江西某古代民居中拍摄到的“裹脚凳”。凳子最上方横梁为3寸,中间横梁用于缠布,最下方的盒子用于放置药物和香料。女子缠足带来的不仅是身体的畸形,更是心理的禁锢。最初以法令形式明确禁止此陋习的政府是( )
A. 晚清政府 B. 湖北军政府
C.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D. 南京国民政府
5. (2012·汕头二模)中国传统民居特别重视墙高、门窗严实等条件,而现代居室则注重方便、采光、采暖、通风等要素。下列与这一变化无关的是 ( )
A. 自我封闭意识被打破
B. 科技水平提高
C. 社会治安改善
D. 传统审美标准被彻底抛弃
4. (2012·梅州一模)服饰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折射着社会的变迁:①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②北魏时期魏孝文帝“更姓易服”;③唐女装“袒露”与宋女装“清雅”;④民国时期“中山装”的流行之风。这些案例可以归纳出服饰变化的趋向及特点。下列表述最为恰当的是 ( )
A. 服饰变化表明人们的等级观念日趋淡薄
B. 服饰变化受时代、观念和文化交流的影响
C. 服饰变化反映不同阶层和职业贵贱有别
D. 民族交流是服饰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3. (2012·肇庆一模)1903年4月17日《大公报》载:“他们(当时的上海居民)看着外国事,不论是非美恶,没有一样不好的;看着自己的国里,没有一点是好的,所以学外国人惟恐不像。”材料表明当时上海居民 ( )
A. 生活方式和日常消费西方化
B. 注重传统习俗与西方习俗的融合
C. 盲目崇洋和讲求虚荣
D. 从不接受西方的习俗
2. (2012·汕头一模)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些符号给人留下深刻记忆。下列时代符号对应正确的是 ( )
A. 清末符号:租界、洋人、水师、中山装、火轮船、军阀
B. 民国符号:黄包车、旗袍、长衫、上海滩、黑色礼帽
C. “文革”符号:大字报、绿军装、洋布、红色、语录、买办
D. 80年代符号:自行车、QQ、录音机、霹雳舞、摇滚乐
一、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 (2012·汕尾一模)下列诗词中,能反映近代中国社会生活风尚的是 ( )
A. 簷前新叶覆残花,席上余杯对早茶
B. 西域移来不夜城,自来火较月光明
C. 雪亮玻璃窗洞圆,香花爆竹霸王鞭
D. 空巷无人尽出嬉,烛光过似放灯时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