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原创)下列实验结论正确的是
|
实验操作 |
现象 |
结论 |
A |
淀粉溶液中加入碘水 |
溶液变蓝 |
说明淀粉没有水解 |
B |
将乙醇与酸性重铬酸钾(K2Cr2O7)溶液混合 |
橙色溶液变为绿色 |
乙醇具有还原性 |
C |
蔗糖溶液中加入稀硫酸,水解后加入银氨溶液,水浴加热 |
未出现银镜 |
水解的产物为非还原性糖 |
D |
将新制Cu(OH)2与葡萄糖溶液混合加热 |
产生红色沉淀(Cu2O) |
葡萄糖具有氧化性 |
二、选择题
17.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只用溴水一种试剂既可鉴别苯、己烯、乙醇、四氯化碳四种液体
B.用浓HNO3可区分纯棉织物和真丝制品
C.所有糖类物质都有甜味,但不一定都溶于水
D.油脂、葡萄糖、纤维素都可以发生水解反应
16. 下列各组化合物,不论二者以什么比例混合,只要总质量一定,则完全燃烧时,消耗O2的质量和生成水的质量不变的是 A.C2H4 C2H2 B.C2H6 C3H6 C.C2H4 C3H6 D.C2H4 C3H4
15. 一学生用如图装置研究原电池原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3)图中Zn片增重质量与Cu棒减轻质量的比值为65:64
B. (2)图中如果两极上都有气体产生,则说明Zn片不纯
C. (1)图中铜棒上没有气体产生
D. (2)图与(3)图中正极生成物质质量比为1:32时,Zn棒减轻的质量相等
13. 控制变量法是科学研究中的一种常用方法,下表中产生H2速率最快的是
编号 |
金属(粉末状) |
物质的量 |
酸的浓度 |
酸的体积 |
反应温度 |
A |
Al |
0.2 mol |
18.4mol/L H2SO4 |
10mL |
30℃ |
B |
Mg |
0.2 mol |
3 mol/L H2SO4 |
20mL |
30℃ |
C |
Fe |
0.1 mol |
3 mol/L H2SO4 |
20mL |
60℃ |
D |
Mg |
0.1 mol |
3 mol/L H2SO4 |
10mL |
60℃ |
14. X、Y、Z三种短周期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右图,X通过共用三对电子形成X2分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化合物XZ 3中各原子均满足8电子的稳定结构
B.X、Y、Z三种元素形成的含氧酸都是强酸
C.常温下,Z单质可与Y的氢化物发生置换反应
D.Z的气态氢化物比Y的气态氢化物更加稳定
12.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所有的烷烃,彼此都是同系物
B.两种化合物的组成元素相同,各元素的质量分数也相同,二者一定是同分异构体
C.相对分子质量相同的几种化合物,一定是同分异构体
D.每个碳原子的化合价都已“饱和”,碳原子之间只以单键相结合的链烃一定是烷烃
11.(原创)下列关于苯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反应①常温下不能进行,需要加热
B. 反应②不发生,但是仍有分层现象,紫色层在下层
C. 反应③为加成反应,产物是一种烃的衍生物
D. 反应④能发生,从而证明苯中是单双键交替结构
10.下列有关有机物分离提纯的方法正确的是
A.溴苯中混有溴,加入KI溶液,振荡,用汽油萃取出I2
B.乙烷中混有乙烯,通过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使乙烯转化为乙烷
C.除去乙醇中的微量水可加入金属钠,使其完全反应
D.乙烯中混有CO2和SO2,将其通过盛有NaOH溶液的洗气瓶,再干燥
9.(原创)下列对一些实验事实的理论解释正确的是
选项 |
实 验 事 实 |
理 论 解 释 |
A |
NH3溶于水形成的溶液微弱导电 |
NH3是弱电解质 |
B |
氮气与氧气反应条件苛刻 |
氮元素的非金属性不强 |
C |
乙醇与水任意比互溶 |
氢键的影响 |
D |
HF的沸点高于HCl |
H—F的键能比H—Cl的键能强 |
8. 海藻中含有丰富的、以离子形式存在的碘元素.下图是实验室从海藻里提取碘的流程的一部分。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步骤①、③的操作分别是过滤、萃取分液
B.可用淀粉溶液检验步骤②的反应是否进行完全
C.步骤③中加入的有机溶剂是乙醇
D.步骤④的操作是过滤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