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17865  117873  117879  117883  117889  117891  117895  117901  117903  117909  117915  117919  117921  117925  117931  117933  117939  117943  117945  117949  117951  117955  117957  117959  117960  117961  117963  117964  117965  117967  117969  117973  117975  117979  117981  117985  117991  117993  117999  118003  118005  118009  118015  118021  118023  118029  118033  118035  118041  118045  118051  118059  447090 

5.(2013·山东烟台一模)下图表示绿色植物细胞内部分物质的转化过程,以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物质①②依次是H2O和O2

B.图中产生[H]的场所都是线粒体

C.用18O标记葡萄糖,则产物水中会检测到放射性

D.图示过程只能在有光的条件下进行

试题详情

4.(2013·辽宁葫芦岛四校联考)下列有关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不是所有的酶都在核糖体上合成

B.酶在化学反应前后自身化学性质不发生改变

C.酶都是由活细胞产生的

D.细胞环境是酶正常发挥催化作用的必要条件

试题详情

3.(2013·海淀期末)欲测定某种酶的催化反应速率,人们设计了如下几种方案,其中最可行的是( )

A.其他条件最适,改变温度,观察反应生成物的量

B.其他条件最适,改变反应时间,观察反应生成物的量

C.其他条件最适,改变酶的浓度,观察反应生成物的量

D.其他条件最适,改变反应物的浓度,观察反应生成物的量

试题详情

2.(2013·山东潍坊二模)下列关于酶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人体中酶的活性受温度、pH的影响,并只能在人体的内环境中起作用

B.酶的形成都要经过核糖体的合成、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等几个阶段

C.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分布在类囊体薄膜上和叶绿体基质中

D.酶均是由腺细胞合成的,具有高效性、专一性

试题详情

1.(2013·济南调研)下列关于酶特性实验设计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验证酶的专一性时,自变量是酶的种类

B.验证酶的高效性时,自变量是酶的浓度

C.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自变量是温度

D.探究酶催化作用的最适pH时,应设置过酸、过碱、中性三组

试题详情

40.[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15分)

植物甲具有极强的耐旱性,其耐旱性与某个基因有关。若从该植物中获得该耐旱基因,并将其转移到耐旱性低的植物乙中,有可能提高后者的耐旱性。

回答下列问题:

(1)理论上,基因组文库含有生物的    基因;而cDNA文库中含有生物的    基因。

(2)若要从植物甲中获得耐旱基因,可首先建立该植物的基因组文库,再从中    出所需的耐旱基因。

(3)将耐旱基因导入农杆菌,并通过农杆菌转化法将其导入植物    的体细胞中,经过一系列的过程得到再生植株。要确认该耐旱基因是否在再生植株中正确表达,应检测此再生植株中该基因的    ,如果检测结果呈阳性,再在田间试验中检测植株的    是否得到提高。

(4)假如用得到的二倍体转基因耐旱植株自交,子代中耐旱与不耐旱植株的数量比为3∶1时,则可推测该耐旱基因整合到了       (填“同源染色体的一条上”或“同源染色体的两条上”)。

[答案]

(1)全部    部分

(2)筛选

(3)乙     表达产物      耐旱性

(4)同源染色体的一条上

[解析]

(1)基因文库包括基因组文库和cDNA文库,基因组文库包含生物基因组的所全部基因,cDNA文库是以mRNA反转录后构建的,只含有已经表达的基因(并不是所有基因都会表达),即部分基因。

(2)从基因文库中获取目的基因需要进行筛选。

(3)要提高植物乙的耐旱性,需要要利用农杆菌转化法将耐旱基因导入植物乙的体细胞中。要检测目的基因(耐旱基因)是否表达应该用抗原抗体杂交检测目的基因(耐旱基因)的表达产物(即耐旱的相关蛋白质);个体水平检测可以通过田间实验,观察检测其耐旱性情况。

(4)如果耐旱基因整合到同源染色体的两条上,则子代将全部表现耐旱,不会出现性状分离。[或“如果耐旱基因整合到同源染色体的一条上,则转基因植株的基因型可以用A_表示(A表示耐旱基因,_表示另一条染色体上没有相应的基因),A_自交后代基因型为AA∶A_∶_ _=1∶2∶1,所以耐旱∶不耐旱=3∶1,与题意相符。”]

 

 

 

 

 

 

 

 

 

 

 

 

试题详情

39.[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15分)

为了调查某河流的水质状况,某研究小组测定了该河流水样中的细菌含量,并进行了细菌的分离等工作。回答下列问题:

(1)该小组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检测水样中的细菌含量。在涂布接种前,随机取若干灭菌后的空平板先行培养了一段时间,这样做的目的是             ;然后,将1mL水样稀释100倍,在3个平板上用涂布法分别接入0.1mL稀释液;经适当培养后,3个平板上的菌落数分别为39、38和37。据此可得出每升水样中的活菌数为    

(2)该小组采用平板划线法分离水样中的细菌。操作时,接种环通过      灭菌,在第二次及以后划线时,总是从上一次的末端开始划线。这样做的目的是     

(3)示意图A和B中,      表示的是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培养后得到的结果。

 

 

 

 

 

 

 

(4)该小组将得到的菌株接种到液体培养基中并混匀,一部分进行静置培养,另一部分进行振荡培养。结果发现:振荡培养的细菌比静置培养的细菌生长速度快。分析其原因是:振荡培养能提高培养液的       的含量,同时可以使菌体与培养液充分接触,提高    的利用率。

[答案]

(1)检测培养基平板灭菌是否合格    3.8×10

(2)灼烧;   将聚集的菌体逐步稀释以便获得单个菌落

(3)B     ⑷、溶解氧   营养物质

[解析]

(1)为了确定培养基的灭菌是否合格,微生物学实验一般会设置空白对照:随机取若干灭菌后的空平板培养一段时间,观察培养基上是否有菌落生成;利用平板菌落计数法的计算公式估算水样中的活菌数:

 

 

 

 

 

(2)接种时接种环需要灼烧灭菌;在第二次及以后划线时,总是从上一次的末端开始划线,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划线次数的增加,使每次划线时菌体的数目逐渐减少,以便得到菌落。

(3)由题图可知B图为平板划线法接种的结果(菌落相对均匀分布)。

(4)震荡培养可以增加液体培养基的氧气含量,促进好氧型微生物的生长;另外震荡培养还可以使菌体与培养液充分接触,提高营养物质的利用率。

 

试题详情

32.(11分)

山羊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下面的系谱图表示了山羊某种性状的遗传,图中深色表示该种性状的表现者。

 

已知该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在不考虑染色体变异和基因突变的条件下,回答下列问题:

(1)据系谱图推测,该性状为    (填“隐性”或“显性”)性状。

(2)假设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依照Y染色体上基因的遗传规律,在第Ⅲ代中表现型不符合该基因遗传规律的个体是    (填个体编号)。

(3)若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则系谱图中一定是杂合子的个体是    (填个体编号),可能是杂合子的个体是    (填个体编号)。

[答案]

(1)①隐性

(2)②Ⅲ-1、Ⅲ-3和Ⅲ-4 

(3)③Ⅰ-2、Ⅱ-2、Ⅱ-4  ④Ⅲ-2

[解析]

(1)①根据系谱图,Ⅱ-1和Ⅱ-2均不表现该性状,但他们的后代Ⅲ-1出现该性状,推知该性状为隐性,Ⅱ-1和Ⅱ-2为该性状的携带者。

(2)假设该性状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该性状由Y染色体传递,因此表现该性状个体的所有雄性后代和雄性亲本都表现该性状,且雌性个体不会表现该性状。据此理论上第Ⅲ世代各个体的性状表现应为:Ⅲ-1 不表现该性状(因为Ⅱ-1不表现该性状)、Ⅲ-2和Ⅲ-3均不表现该性状(因为是雌性)、Ⅲ-4表现该性状(因为Ⅱ-3表现该性状)。结合系谱图可知,不符合该基因遗传规律的个体是Ⅲ-1、Ⅲ-3和Ⅲ-4。

(3)假设该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且由(1)知该性状为隐性遗传(为解析方便假定该性状由基因A-a控制);Ⅰ-2和Ⅱ-2均未表现出该性状(XAX-),但他们的雄性后代(Ⅱ-3和Ⅲ-1)却表现出该性状(XaY);同时考虑到雄性个体的X染色体来自于雌性亲本,据此断定Ⅰ-2和Ⅱ-2一定为杂合体(XAXa)。Ⅲ-3表现该性状(XaXa),其所含的一条X染色体必然源自Ⅱ-4 (XaX-);同时Ⅲ-3不表现该性状,据此断定Ⅱ-4为杂合体(XAXa)。Ⅲ-2表现不该性状(XAX-),其雌性亲本Ⅱ-2为杂合体(XAXa),因此Ⅲ-2既可以是杂合子(XAXa)也可以是纯合子(XAXA)。

 

试题详情

31.(9分)

某陆地生态系统中,除分解者外,仅有甲、乙、丙、丁、戊5个种群。调查得知,该生态系统有4个营养级,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效率为10%~20%,且每个种群只处于一个营养级。一年内输入各种群的能量数值如下表所示,表中能量数值的单位相同。

种群





能量
3.56
12.80
10.30
0.48
226.50

回答下列问题:

(1)请画出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

(2)甲和乙的种间关系是    ;种群丁是该生态系统生物组分中的

(3)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       ,此外还具有信息传递等功能。碳对生物和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碳在        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

[答案]

(1)

 

 

 

(2)①捕食  ②消费者

(3)③物质循环  ④能量流动  ⑤生物群落  ⑥无机环境

[解析]

(1)根据题干可知:1、营养级之间的能量流动效率10%~20%;2、每个种群只处于一个营养级。戊占有能量最多,应属于第一营养级;乙和丙能量值处于同一数量级并且二者之和(23.1)介于戊能量值的10%~20%(10.20%),故乙和丙应同属于第二营养级;甲能量值介于第二营养级的10%~20%(15.4%),应属于第三营养级;丁能量值介于第三营养级的10%~20%(13.48%),应属于第四营养级。

(2)根据(1)的食物网可推知:甲乙种间关系是捕食;题干已声明所列数据不包括分解者,而戊属于第一营养级,为生产者,因此其余生物包括丁在内均为消费者。

(3)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三大主要功能;碳以CO2的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

 

试题详情

30.(9分)

为了探究某种复方草药对某种细菌性乳腺炎的疗效是否与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有关,某研究小组将细菌性乳腺炎模型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草药灌胃)、空白对照组(蒸馏水灌胃)和阳性对照组(免疫增强剂A灌胃),并检测免疫指标。

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发现,实验组小鼠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显著高于阳性对照组,极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这一结果至少说明该草药增强了小鼠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是       

(2)研究还发现:实验组小鼠的T细胞含量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与阳性对照组相近。这一结果说明:该草药可能通过提高小鼠的T细胞含量来增强其特异性免疫功能。通常,在细胞免疫过程中,效应T细胞的作用是       

(3)在特异性免疫中,T细胞可产生    因子,受到抗原刺激的    细胞可在该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产生     ,参与体液免疫过程。

[答案]

(1)①机体生来就有的,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一定的防御作用

(2)②识别并与被病原体入侵的宿主细胞紧密接触,可使之裂解死亡

(3)③淋巴    ④B      ⑤抗体

[解析]

(1)非特异性免疫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

(2)在细胞免疫过程中,效应T细胞可以识别并结合被病原体侵染的细胞(靶细胞),并使其裂解凋亡。

(3)体液免疫时,受到抗原刺激的B细胞在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作用下,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与刺激其产生的抗原进行特异性结合。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